關於我們
作者群
詐欺專題
支持我們
menu
法律百科 Legispedia
description
文章
space_dashboard
專欄
contact_support
問答
book
辭典
assignment
範本
photo_library
懶人包
person
登入
註冊
description
文章
space_dashboard
專欄
contact_support
問答
book
辭典
assignment
範本
photo_library
懶人包
登入
註冊
前往待答問題
contact_support
問答
/
刑事犯罪
/
妨害名譽
提問題
法律入門
142
救濟與訴訟程序
196
房子‧土地‧鄰居
195
消費‧借還錢‧契約
160
損害賠償‧保險
69
家庭‧父母子女
200
性別
43
健康‧醫療‧銀髮族
38
勞動‧工作
379
公司‧企業‧法人
21
智慧財產權
76
刑事犯罪
442
基本人權‧政府
118
車‧交通
89
環境‧衛生
24
國際法
10
其他
70
重設
刑法原則
竊盜、強盜、搶奪
詐欺
毒品、賭博
網路犯罪
妨害自由
侵害生命、身體、健康
妨害名譽
妨害秘密
妨害性自主
兒童及少年性剝削
妨害婚姻及家庭
妨害風化
公共危險
贓物
偽造文書
偽造貨幣及有價證券
毀損器物
損害債權
妨害公務罪
妨害投票
偽證
滅證
誣告
其他犯罪
刑罰
重設
員工在公開平台毀謗
李惠婷
(認證法律人)
於
2023-07-13
更新
在公開平台發文影響雇主或公司形象,可能涉及的犯罪有: 刑法公然侮辱罪 發文內容是單純人身的攻擊,而非講述具體的事件,例如罵三字經、畜生。 刑法誹謗罪 發文內容是可證明真偽的具體事實,且未經合理查證,例如老闆與員工有婚外情、公司在...
(more...)
評論別人發言是否構成公然侮辱
李惠婷
(認證法律人)
於
2023-07-12
更新
公然侮辱罪的成立有許多要件,詳細可參考蔡文元(2022),《什麼是公然侮辱罪?》。其中與提問人所述情況較密切相關的可能是: 瀏覽論壇的不特定多數人,可否看出「第一張發言」的人是誰? 截圖上不一定要有發言人的真實姓名,只要有線索可推知對...
(more...)
在班上聽到A同學跟B同學說「他拿複習講義做什麼,又不會讀,根本就浪費資源」並且時不時看向我,這樣構成侮辱罪嗎?
匿名(認證法律人)
於
2023-05-25
更新
A同學說的是「有些人」,並未指明是誰,沒有特定對象,無從追訴其侮辱罪。
(more...)
如果在網路上罵人,後來有公開道歉,請問還能提告嗎?
匿名(認證法律人)
於
2023-04-10
更新
妨害名譽罪的提告期限(法律名詞叫做「告訴期間」)是六個月,被害人在六個月內隨時可以提出告訴。雖然已經公開道歉了,如果對方不肯原諒的話,仍有提告的可能性。
(more...)
誹謗/毀謗,請問是通用的詞嗎?
匿名(認證法律人)
於
2023-02-21
更新
誹謗罪是刑法第310條所使用的法定名稱。如您所知,「毀謗」ㄧ詞其實是錯誤的用法。說出或寫出「毀謗」字樣,都不正確,並無通用或不通用可言。 #教育部編的國語辭典,對於「詆毀」ㄧ詞的註釋,記載為「毀謗他人」。或許這是錯誤用法的源頭。
(more...)
小店家突然遇到惡言相向
陳琦姸
(認證法律人)
於
2023-02-16
更新
提問人您好,首先您的問題涉及具體個案,如果確實有需求,建議向專業律師尋求個案協助,以下僅簡單討論本件可能涉及的公然侮辱罪相關規定。 罵人「吃屎去」可能算是侮辱的言論 侮辱,是指不涉及事實,對人謾罵的言語、動作或文字圖畫(相較之下...
(more...)
請問公共場所講電話用擴音罵對方也能構成公然侮辱和恐嚇嗎?
匿名(認證法律人)
於
2023-01-02
更新
單憑您丈夫說的那句話,未必構成犯罪。究竟實際情況如何,要由檢察官綜合查證研判認定。即使不起訴,因為事出有因,對方未必構成誣告罪。
(more...)
在臉書上被罵肥妞
喬正一
(認證法律人)
於
2022-10-21
更新
妳在騎車的時候,被不認識的人偷拍並且上傳到臉書社團上,偷拍妳照片的人應該已經構成侵害妳肖像權的不法侵權行為,但由於妳應該不是公眾人物,所以可能並不具有財產上(或稱「商業上」)的利益,因此如果妳要向偷拍者求償民事上財產損害賠償,這一點妳要舉證...
(more...)
在ig的私訊被說:你這個假粉絲!請問他有犯罪嗎?
王琮儀
(認證法律人)
於
2022-10-04
更新
妨害名譽罪中「公然侮辱」跟「誹謗」的差別 公然侮辱罪是處罰不具有對事實的評價,但涉及人身攻擊的言論。舉例來說,「垃圾」、「賤人」、「幹✕✕」之類的話,就會有公然侮辱罪的問題。 誹謗罪則是對某件事發表沒有合理查證,又牽涉到具體事實...
(more...)
這樣算是公然侮辱嗎?
匿名(認證法律人)
於
2022-08-04
更新
他説你「心地不善良」,你回他「既得利益者」。不能僅憑這兩句話就認定是妨害名譽,需要從整個溝通的過程和前因後果來作綜合判斷。彼此討論難免會有情緒,興訟並非良策,總以心平氣和解決問題為首要。
(more...)
‹
1
2
3
4
5
›
我要提問
功能介紹
×
請選擇領域
我不知道,請協助。
法律入門
救濟與訴訟程序
房子‧土地‧鄰居
消費‧借還錢‧契約
損害賠償‧保險
家庭‧父母子女
性別
健康‧醫療‧銀髮族
勞動‧工作
公司‧企業‧法人
智慧財產權
刑事犯罪
基本人權‧政府
車‧交通
環境‧衛生
國際法
其他
請先選擇主題
已輸入
0
字/
500
我瞭解並同意以下條款:
回覆者的回答
僅供參考
,法律百科是分享知識的平臺,不針對具體個案提供專業諮詢服務,故無法負保證責任。
每個具體個案是獨特、複雜、持續發展的,回覆者回答的內容是法律知識,而不是每個具體個案的解答。
如有個案法律諮詢需求,敬請洽詢專業律師。
匿名
署名
訂閱電子報
×
您可以透過電子報閱讀法科精彩內容喔!
姓名:
*
Email:
*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繼續瀏覽代表您同意我們的
使用條款
及
隱私條款
×
祝福法律百科的朋友們新年快樂!
網站農曆年節不休息,歡迎常來逛逛,共同討論法律問題,交流分享,讓法律成為解決問題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