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此問題,可先行參照「無償委任跟無因管理在法律上有何較大的差別之處?」,以及辭典「重大過失」、「具體輕過失」、「抽象輕過失」。 (more...)
「得」(讀作「ㄉㄜˊ」),是指可以、都行。 詳細意思,以及與「應」的比較,可以參考文章:楊舒婷(2019),《法條中出現「應」與「得」,意思一樣嗎?有什麼例子?》。 (more...)
視為的意思類似「當作」,推定的意思類似「假設」。 詳細請參考文章:楊舒婷(2019),《「視為」是什麼意思?跟「推定」一樣嗎?有什麼例子?》。 (more...)
論者的問題,將回到法律的意義何在。 一、立法者在進行制度的形塑時,是本於其對於人類行為的想像與觀察(稱為「法律上的人類圖像」),加以制定相關規範。這足以表示立法者僅就抽象、一般的事物進行立法的形式。 二、行為能力之制度的類型化,我國採取年齡... (more...)
首先,應先行釐清,法律制度上創設「孳息」概念的目的何在? 一、孳息制度的意義︰  (一)孳息制度的意義,在於解決原物與該物所出產之利益(即孳息),應該歸屬於何人。例如,土地為甲所有,該土地上之果樹亦為甲所有,縱使該果樹是由他人種植。因此,該... (more...)
所謂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在處理「債權行為無效時,是否影響物權行為?」之問題。 1. 無因性理論並不涉及交易外之第三人,因此,論者以為民法已經有善意取得制度保護善意受讓人,因此不需要採取無因性理論,論述上尚嫌粗糙。 2. 採取無因性理論之國家... (more...)
1. 法律概念常作形式意義與實質意義的區分,並給予不同的定義,此有助於雙方對於議題的討論。所謂形式意義,係指僅討論其外在表徵;實質意義,係指討論其內容。「法規命令」這個概念,亦區分為形式意義的法規命令,與實質意義的法規命令。  (1)形式意... (more...)
法定代理人和監護人並不相同。 「法定代理人」是為了協助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為法律行為設計的制度,只有父母會是法定代理人。 「監護人」是為了避免規範有漏洞另外設計的制度,如果未成年人沒有父母,就會改由監護人來協助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 (more...)
「真正溯及既往」以及「不真正溯及既往」一般是出現在國家對人民的行政處分或是制訂法令時,會出現的用語。主要在處理時間過去,國家對人民的各種行為,可不可以有與以往不同的決定出現,最終會涉及人民對國家決定信賴保護的問題。 詳細請參考文章:什麼是「... (more...)
法律百科是一個鼓勵法律普及的平台。由於這個題目略為複雜,這裡僅針對「為何胎兒有權利能力」稍作說明: 民法所謂的「遺產繼承人」,必須在繼承開始時尚未死亡且具有權利能力,而且不能有「喪失繼承權事由」,才可以享有繼承資格。 另外,雖然...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