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以下僅說明個人資料保護法(以下簡稱「個資法」)的相關規定,提供您參考。如果有個案諮詢需求,建議您尋求專業律師的協助。
Instagram帳號資訊,是否屬於個資法保護的「個人資料」?
什麼是「個人資料」?
為了保障人民的人格權(隱私權),個資法規範公務機關及非公務機關(例如自然人、公司)蒐集、處理、利用個人資料的行為[1]。
根據個資法的規定,個人資料指的是可以「直接」或「間接」識別出特定人身分的資料,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日、身分證字號、特徵、職業、聯絡方式等[2]。換句話說,如果無法從資料中提供的資訊,得知該資料屬於何人,就不屬於個人資料,也就不受個資法的保護。
為了保障人民的人格權(隱私權),個資法規範公務機關及非公務機關(例如自然人、公司)蒐集、處理、利用個人資料的行為[1]。
根據個資法的規定,個人資料指的是可以「直接」或「間接」識別出特定人身分的資料,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日、身分證字號、特徵、職業、聯絡方式等[2]。換句話說,如果無法從資料中提供的資訊,得知該資料屬於何人,就不屬於個人資料,也就不受個資法的保護。
Instagram帳號資訊,是「個人資料」嗎?
由於不確定提問中該篇貼文具體來說涉及哪些資訊,以下提供您簡單的判斷標準。
由於不確定提問中該篇貼文具體來說涉及哪些資訊,以下提供您簡單的判斷標準。
必須涉及「現在生存的自然人」[3]
前面提到個資法是為了保障人民的人格權,只有自然人有人格權,且人格權是一身專屬權。也就是說,只有現在生存的自然人的個人資料受到個資法保護,法人(例如公司)或已故之人[4]的資料不受到個資法保護。
前面提到個資法是為了保障人民的人格權,只有自然人有人格權,且人格權是一身專屬權。也就是說,只有現在生存的自然人的個人資料受到個資法保護,法人(例如公司)或已故之人[4]的資料不受到個資法保護。
能不能識別出當事人的身分
如果貼文的附圖是當事人Instagram帳號頁面的截圖畫面,而頁面中包含當事人的照片、學歷、職業等資訊,在各樣資訊的比對、對照後,可辨識出當事人的身分,就屬於個人資料[5]。
如果貼文的附圖只有揭露一組帳號,透過Google或Instagram搜尋,即可找到當事人的帳號頁面,而頁面上有可辨識出當事人身分的資料,這組帳號也可能屬於個人資料[6]。
如果貼文的附圖是當事人Instagram帳號頁面的截圖畫面,而頁面中包含當事人的照片、學歷、職業等資訊,在各樣資訊的比對、對照後,可辨識出當事人的身分,就屬於個人資料[5]。
如果貼文的附圖只有揭露一組帳號,透過Google或Instagram搜尋,即可找到當事人的帳號頁面,而頁面上有可辨識出當事人身分的資料,這組帳號也可能屬於個人資料[6]。
可以散布他人的Instagram帳號資訊嗎?
根據個資法的規定,如果當事人的個人資料是自行公開或已合法公開,或是可以透過網路、新聞等管道取得,原則上可以蒐集或處理[7]。
所以,如果Instagram帳號是公開帳號,任何人都可以看到當事人自行揭露的個人資料;或雖然是不公開帳號,但在Instagram搜尋仍可瀏覽當事人的帳號名稱、大頭照等資訊,原則上對這樣的帳號頁面截圖,並不會違反個資法[8]。
然而,這並不意味截圖之後可以任意利用蒐集到的帳號資訊。大法官在釋字第603號解釋中表示,人民對個人資料享有個人自主控制的權利(資訊隱私權),也就是個人可以自行決定是否揭露、何時揭露、向誰揭露個人資料,以及揭露的方式、範圍[9]。所以除非得到當事人同意,或有其他法定事由,否則即便當事人的帳號頁面是公開的,仍不得在爆料社團散布當事人的Instagram帳號資訊[10]。
根據個資法的規定,如果當事人的個人資料是自行公開或已合法公開,或是可以透過網路、新聞等管道取得,原則上可以蒐集或處理[7]。
所以,如果Instagram帳號是公開帳號,任何人都可以看到當事人自行揭露的個人資料;或雖然是不公開帳號,但在Instagram搜尋仍可瀏覽當事人的帳號名稱、大頭照等資訊,原則上對這樣的帳號頁面截圖,並不會違反個資法[8]。
然而,這並不意味截圖之後可以任意利用蒐集到的帳號資訊。大法官在釋字第603號解釋中表示,人民對個人資料享有個人自主控制的權利(資訊隱私權),也就是個人可以自行決定是否揭露、何時揭露、向誰揭露個人資料,以及揭露的方式、範圍[9]。所以除非得到當事人同意,或有其他法定事由,否則即便當事人的帳號頁面是公開的,仍不得在爆料社團散布當事人的Instagram帳號資訊[10]。
違法散布他人的Instagram帳號資訊,可能面臨的法律責任
刑事責任或行政責任
如果是為了自己或他人不法的財產利益,或是想要損害他人的利益,例如想要公眾「肉搜」、「起底」當事人,造成當事人為人指責的效果,因而違法利用他人的個資,且足以造成他人的損害,將構成「侵害個資罪」,會面臨最高5年有期徒刑,及最高100萬元的罰金[11]。
不過,如果違法利用個資,並不是出於獲取不法財產利益,或損害他人利益的目的;或是行為不足以造成他人的損害,雖然不構成侵害個資罪,但仍是違反個資法的行為,會被主管機關處5萬至50萬元的罰鍰[12]。
如果是為了自己或他人不法的財產利益,或是想要損害他人的利益,例如想要公眾「肉搜」、「起底」當事人,造成當事人為人指責的效果,因而違法利用他人的個資,且足以造成他人的損害,將構成「侵害個資罪」,會面臨最高5年有期徒刑,及最高100萬元的罰金[11]。
不過,如果違法利用個資,並不是出於獲取不法財產利益,或損害他人利益的目的;或是行為不足以造成他人的損害,雖然不構成侵害個資罪,但仍是違反個資法的行為,會被主管機關處5萬至50萬元的罰鍰[12]。
延伸閱讀:
韓瑋倫(2022),《哪些資料是個人資料?判斷標準是什麼?》。
黃郁真(2022),《一般人公布他人的個人資料違法嗎?》。
法律百科(2022),《網路上的法律問題—個人資料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