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只有醫師才能從事醫療行為?
隨著科技的進步,醫學研究越來越專業,不僅能有效的處理病痛,更能延長人類的壽命。但醫療行為具有專業性、風險性、不可預測性[1],一般人難以分辨出其中隱藏的風險,需要有專業的人才有足夠的判斷去辨識危險,而醫師法和醫療法的規定便是為了保障民眾的健康權益[2],避免醫療行為的糾紛、危險。為了有效降低民眾在接受醫療行為時的風險,醫師法規定只有符合法律規定有醫師資格的人才能從事醫療行為,希望藉著限制從事醫療行為的人的身分,達到降低風險的效果。
隨著科技的進步,醫學研究越來越專業,不僅能有效的處理病痛,更能延長人類的壽命。但醫療行為具有專業性、風險性、不可預測性[1],一般人難以分辨出其中隱藏的風險,需要有專業的人才有足夠的判斷去辨識危險,而醫師法和醫療法的規定便是為了保障民眾的健康權益[2],避免醫療行為的糾紛、危險。為了有效降低民眾在接受醫療行為時的風險,醫師法規定只有符合法律規定有醫師資格的人才能從事醫療行為,希望藉著限制從事醫療行為的人的身分,達到降低風險的效果。
如何判斷是不是醫療行為?
醫療行為在法律上並沒有明文規定,仰賴以行政命令及法院判決來說明什麼是醫療行為。根據行政命令及法院判決,醫療行為大致上就是指瞭解、確認病因並治療疾病的過程[3]。又可以分為:
醫療行為在法律上並沒有明文規定,仰賴以行政命令及法院判決來說明什麼是醫療行為。根據行政命令及法院判決,醫療行為大致上就是指瞭解、確認病因並治療疾病的過程[3]。又可以分為:
瞭解、確認病因所做的行為
所謂瞭解、確認病因所做的行為指的是行為人是基於想要治療、矯正或預防疾病、傷痛的目的,而做出診察、診斷等行為[4],這種行為就算是醫療行為。這種行為不僅限於醫生使用斷層掃描檢查患者身體、使用聽診器聽診等常見診斷方式,其他像是以手電筒看喉嚨觀察有無感冒、觀察他人的手來得知皮膚過敏情形[5]或宣稱以「中醫預測學」觀察他人面色及聲音來提供健康食品處方[6]等行為,只要行為人是基於想要治療、矯正或預防疾病、傷痛的目的所做的診療、診斷等行為,都必須具有醫師資格才行。
所謂瞭解、確認病因所做的行為指的是行為人是基於想要治療、矯正或預防疾病、傷痛的目的,而做出診察、診斷等行為[4],這種行為就算是醫療行為。這種行為不僅限於醫生使用斷層掃描檢查患者身體、使用聽診器聽診等常見診斷方式,其他像是以手電筒看喉嚨觀察有無感冒、觀察他人的手來得知皮膚過敏情形[5]或宣稱以「中醫預測學」觀察他人面色及聲音來提供健康食品處方[6]等行為,只要行為人是基於想要治療、矯正或預防疾病、傷痛的目的所做的診療、診斷等行為,都必須具有醫師資格才行。
治療疾病所做的行為
治療疾病所做的行為包括根據診察、診斷結果,為了治療病痛所提供的處方、藥物及其他治療手段。像是使用減壓艙治療潛水病[7]、麻醉[8]、洗牙[9]等,只要行為的目的是因為根據診察、診斷結果,治療病痛所需要的行為,都算是醫療行為。
治療疾病所做的行為包括根據診察、診斷結果,為了治療病痛所提供的處方、藥物及其他治療手段。像是使用減壓艙治療潛水病[7]、麻醉[8]、洗牙[9]等,只要行為的目的是因為根據診察、診斷結果,治療病痛所需要的行為,都算是醫療行為。
其他行為
有些行為雖然不是為了瞭解、確認病因,也不是為了治療疾病,但是因為有「侵入性」或「能影響人類身體結構及生理機能之行為[10]」,也可能會被視為是醫療行為,像是:墮胎[11]、針炙、電療[12]、抽脂[13]或其他美容醫學行為[14]……等,都會被視為醫療行為。但若沒有侵入性、影響生理機能或施用內服藥的美容行為或民俗療法,像是:紋眉[15]、紋繡[16]或推拿[17]等行為,便不是醫療行為的範疇。
有些行為雖然不是為了瞭解、確認病因,也不是為了治療疾病,但是因為有「侵入性」或「能影響人類身體結構及生理機能之行為[10]」,也可能會被視為是醫療行為,像是:墮胎[11]、針炙、電療[12]、抽脂[13]或其他美容醫學行為[14]……等,都會被視為醫療行為。但若沒有侵入性、影響生理機能或施用內服藥的美容行為或民俗療法,像是:紋眉[15]、紋繡[16]或推拿[17]等行為,便不是醫療行為的範疇。
用美容棒清粉刺、除痘痘算是醫療行為嗎?
美容師使用美容棒幫客戶清粉刺、除痘痘的行為算不算醫療行為,需要視美容師的目的而定,如果美容師只是單純使用美容棒幫客戶清粉刺、除痘痘,沒做其他治療行為,雖然具有侵入性,但和紋眉、紋繡一樣,對人體沒有太大的危害,就不會被視為是醫療行為。但如果美容師在清除完粉刺或痘痘後,在顧客的臉上塗抹藥膏;或者是在擠痘痘、除粉刺前,有使用儀器在顧客的臉上打脈衝光[18],就會被視為有治療的目的,屬於醫療行為。
美容師若只是單純替民眾清粉刺、痘痘的話,並不會算是醫療行為,除非美容師額外還有做「治療」的動作,才會被認為是醫療行為。只有具有醫師資格的人才能從事醫療行為,否則將會違反醫師法,面臨6個月以上5年以下的有期徒刑,還有可能需要付新臺幣30萬元至150萬元的罰金[19]。
美容師使用美容棒幫客戶清粉刺、除痘痘的行為算不算醫療行為,需要視美容師的目的而定,如果美容師只是單純使用美容棒幫客戶清粉刺、除痘痘,沒做其他治療行為,雖然具有侵入性,但和紋眉、紋繡一樣,對人體沒有太大的危害,就不會被視為是醫療行為。但如果美容師在清除完粉刺或痘痘後,在顧客的臉上塗抹藥膏;或者是在擠痘痘、除粉刺前,有使用儀器在顧客的臉上打脈衝光[18],就會被視為有治療的目的,屬於醫療行為。
美容師若只是單純替民眾清粉刺、痘痘的話,並不會算是醫療行為,除非美容師額外還有做「治療」的動作,才會被認為是醫療行為。只有具有醫師資格的人才能從事醫療行為,否則將會違反醫師法,面臨6個月以上5年以下的有期徒刑,還有可能需要付新臺幣30萬元至150萬元的罰金[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