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由於提問中並未提供太多資訊,通常我們無法只用特定一句話,或特定的語氣、字詞、表達方式,斷言一定會(或一定不會)負上法律責任。以下僅簡單以恐嚇危害安全罪為例[1]。
實務上涉及恐嚇危害安全罪[2]的案例
不論是網路留言、留紙條、當面放話,即使並沒有真的要做出這些行為,只要客觀上一般人認為足以構成威脅、足以讓對方感受到恐懼不安,就可能構成恐嚇危害安全罪[3]。
被認定構成犯罪
因為與網友對公共議題的立場不同而發生爭執,在網路上留言「祝福你的小孩走在路上很安全」、「希望他們也能快樂長大[4]」。
LINE私訊「祝妳身體健康、一路順風、萬事如意」、「祝妳新年快樂」,但又將對方的照片做成遺照樣式,並夾帶祭拜、燒金紙的照片[6]。
被認定不構成犯罪
傳送的簡訊包含「祝福你早日康復」、「我不會動你」、「我選擇原諒你」等,法院觀察簡訊全文與整起事件經過,認為這些字眼只是希望雙方結束無謂的謾罵[8]。
小結
以上雖只是簡單舉例,但可看出同樣是當事人間產生糾紛,並在爭執過程中夾雜著祝福的情況,是否真的構成犯罪,法院仍然是觀察具體事件脈絡與相關證據綜合考量。如有個案需求,建議尋求律師協助。
延伸閱讀
楊舒婷(2022),《你好大、我不怕?不令人害怕的恐嚇還會犯恐嚇罪嗎?》。
匿名(2022),《我需要找律師嗎?有什麼管道可以找律師或是尋求法律諮詢呢?(下)》。
法律百科問答(2020),《除了在法律百科網站提問與直接找律師協助以外,請問哪裡可以找到面對面法律諮詢的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