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條中“今借﹒.﹒.﹒.”與“今借到﹒.﹒.﹒.”只相差一個“到”字,就給了債務人賴賬的口實。假如借條中寫的是“今借某某10萬元”一些債務人便會以此大做文章,在法庭上辯解稱,借條雖然是我寫的,但只是表達了借錢意願,本人並沒有真正收到錢。
借條可能會是法院參考的資料之一,但並非絕對。法院還會參酌雙方所提出的證據資料(例如有無匯款紀錄、收據、錄音、證人等)綜合判斷[1],並不會拘泥於字面上的意思[2]。
借錢給別人,最重要的就是債權人要把錢交給債務人,借錢關係才成立[3]。如果債權人擔心對方會說沒收到錢、賴帳,建議借款當下應保留證據,證明自己確實已將錢交給對方;而屆時若債務人主張自己早已還清債務,也須就自己的主張負舉證責任[4]。
借錢要保留哪些證據,建議參考:雷皓明、張學昌(2022),《借款契約應該如何撰寫以及要保留哪些證據?》。
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