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題由法律百科法律編輯彭雅立回答。)
吸管的問題
地球資源有限,塑膠吸管特性是重量輕,體積小,容易隨意丟棄。塑膠吸管已經是臺灣海洋廢棄物排名前幾名[1]。沒有回收的後果是生物直接吃下,或是成為碎片吸附有害物質被誤食,再經由食物鏈,最後可能造成更多問題[2]。
地球資源有限,塑膠吸管特性是重量輕,體積小,容易隨意丟棄。塑膠吸管已經是臺灣海洋廢棄物排名前幾名[1]。沒有回收的後果是生物直接吃下,或是成為碎片吸附有害物質被誤食,再經由食物鏈,最後可能造成更多問題[2]。
法令長什麼樣子
限制了什麼?[8]
東西:用過即丟,一次使用的塑膠吸管。但有兩個例外:第一個是經過環保署認為材質屬於符合環保標章標準的「生物可分解塑膠[9]」,並取得標章使用證書的話,就可以不受限制繼續使用;第二個例外,則是產品在工廠出廠的時候,就附有吸管且公開陳列,屬於整體販售的情況下,還是可以繼續使用。
限制行為:提供一次用的塑膠吸管。
受限制的對象:政府部門、學校、百貨公司業及購物中心、連鎖速食業[11],都不能提供塑膠吸管。
違反的後果:2019年7月1日到2020年6月30日為止,會看是第幾次違反,首次違反會先勸導,第二次違反以後會會受到1,200 ~ 6,000元罰鍰,還可能按日連續處罰;不過從2020年7月1日開始,就不區分是第幾次違反,而是直接依廢棄物清理法第51條第3項處罰了[12]。
可能造成什麼困難、留待後續解決
雖然只限制了內用餐飲不使用塑膠吸管,但最近便利商店也有內用區,可能使得便利商店店員提供吸管給客人時,還要先詢問室內用或外帶,未免負擔太大。另外目前沒有吸管取得可分解塑膠環保標章,就算業者想要配合使用,目前也買不到[13]。
另外容許繼續使用的生物可分解塑膠吸管,也要相對濕度90%、攝氏58-70度、有氧的特定環境下才能分解,未必真的可以解決吸管流竄的問題[14]。
為了環境保護,是否要完全禁止人民使用吸管的自由?消費習慣是否需要隨法令而改變?這個問題與其他很多問題一樣,都需要一段時間實際運作、大家真心認同,才能確定落實。
雖然只限制了內用餐飲不使用塑膠吸管,但最近便利商店也有內用區,可能使得便利商店店員提供吸管給客人時,還要先詢問室內用或外帶,未免負擔太大。另外目前沒有吸管取得可分解塑膠環保標章,就算業者想要配合使用,目前也買不到[13]。
另外容許繼續使用的生物可分解塑膠吸管,也要相對濕度90%、攝氏58-70度、有氧的特定環境下才能分解,未必真的可以解決吸管流竄的問題[14]。
為了環境保護,是否要完全禁止人民使用吸管的自由?消費習慣是否需要隨法令而改變?這個問題與其他很多問題一樣,都需要一段時間實際運作、大家真心認同,才能確定落實。
簡答
時間上,現在還可以使用塑膠吸管,不過從2019年7月1號開始,內用餐飲就不能使用了。
而法令依據,是廢棄物清理法第21條授權的「一次用塑膠吸管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
目前限制的行為,只有針對「提供」塑膠吸管,還沒針對製造或是真正使用吸管的人去處罰。
時間上,現在還可以使用塑膠吸管,不過從2019年7月1號開始,內用餐飲就不能使用了。
而法令依據,是廢棄物清理法第21條授權的「一次用塑膠吸管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
目前限制的行為,只有針對「提供」塑膠吸管,還沒針對製造或是真正使用吸管的人去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