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錢給別人後最擔心的事情之一,就是對方把名下財產全部移轉出去,而自己沒辦法把錢要回來。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民法第244條規定了債權人(也就是俗稱的債主)的撤銷權[1],也就是當債務人脫產的時候,債權人可以主張撤銷債務人把財產移轉出去的行為。以下分別針對提問所詢回應:
「事前脫產」不能撤銷
債權成立的時間如果比脫產的行為還要晚,則因為脫產時根本不會「有害債權」,所以後續債權人不能主張依照民法244條,撤銷債務人之前的行為[2]。
白話來說,如果是題目中問到的狀況,A向B借錢之前,先把名下的財產全部移轉出去,B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借錢給A。但是A把財產轉移給配偶、子女的時候,B還沒有債權可以被妨害,所以這時B是不能主張撤銷A之前移轉財產行為的。
債權成立的時間如果比脫產的行為還要晚,則因為脫產時根本不會「有害債權」,所以後續債權人不能主張依照民法244條,撤銷債務人之前的行為[2]。
白話來說,如果是題目中問到的狀況,A向B借錢之前,先把名下的財產全部移轉出去,B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借錢給A。但是A把財產轉移給配偶、子女的時候,B還沒有債權可以被妨害,所以這時B是不能主張撤銷A之前移轉財產行為的。
債權人的撤銷權有時間限制嗎?
民法244條的撤銷權是有時間限制的,必須要在在債務人脫產行為發生時起的10年內、債權人知道有撤銷原因時起1年內要主張,兩個條件缺一不可[3]。在法律上稱為「除斥期間」。
至於法律規定的「知道有撤銷原因時起1年內」是什麼意思呢?指的是債權人發現了債務人脫產的事實、而且這個脫產事實將會讓債務人可能還錢有困難時[4],時間就會開始起算。例如債權人B知道A把房子送給配偶,而導致A名下沒有任何財產,這時就會開始起算。如果債務人A是用有償行為的方式脫產,例如把汽車賤價賣給C,那麼只要B知道A把車便宜賣給C、而且A跟C知道這樣會讓A沒有財產可以還錢給B,這時B可以主張撤銷權的時間就會開始起算。
從以上的標準來說,債權人只要知道債務人脫產、脫產後資力降低而無法還錢時,時間就會開始計算,而跟債權人知不知道有相關法律規定無關。
民法244條的撤銷權是有時間限制的,必須要在在債務人脫產行為發生時起的10年內、債權人知道有撤銷原因時起1年內要主張,兩個條件缺一不可[3]。在法律上稱為「除斥期間」。
至於法律規定的「知道有撤銷原因時起1年內」是什麼意思呢?指的是債權人發現了債務人脫產的事實、而且這個脫產事實將會讓債務人可能還錢有困難時[4],時間就會開始起算。例如債權人B知道A把房子送給配偶,而導致A名下沒有任何財產,這時就會開始起算。如果債務人A是用有償行為的方式脫產,例如把汽車賤價賣給C,那麼只要B知道A把車便宜賣給C、而且A跟C知道這樣會讓A沒有財產可以還錢給B,這時B可以主張撤銷權的時間就會開始起算。
從以上的標準來說,債權人只要知道債務人脫產、脫產後資力降低而無法還錢時,時間就會開始計算,而跟債權人知不知道有相關法律規定無關。
延伸閱讀:
王綱(2021),《債務人脫產我該怎麼辦?淺談民法第244條撤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