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刑人在監獄中受傷生病了怎麼辦?(二)──談保外就醫


文:喬正一(認證法律人)

刊登於

最後更新於

受刑人B在監獄服刑時,罹患食道癌,監獄該如何處置?

本文簡介保外就醫常見的問題,而同樣與受刑人醫療相關的「戒護就醫」,可參考喬正一(2023),《受刑人在監獄中受傷生病了怎麼辦?(一)──談戒護就醫》。

一、什麼是保外就醫?(見圖1)

圖1 什麼是保外就醫?和戒護就醫有差別嗎?||資料來源:喬正一 / 繪圖:Yen
圖1 什麼是保外就醫?和戒護就醫有差別嗎?
資料來源:喬正一 / 繪圖:Yen

俗稱的保外就醫,法律上的正式用語為「保外醫治」,是指受刑人經採行戒護就醫的方式之後,仍不能或無法獲得適當的醫治時,由監獄報請法務部矯正署(即監獄的監督機關,下稱「矯正署[1]」)參酌醫囑後核准保外就醫;但如果有緊急情形,監獄也可以先行准予保外就醫,再報請矯正署備查[2]

二、保外就醫要符合什麼條件?

(一)原則:要先報請法務部矯正署核准

保外就醫的前提,是受刑人必須已經採行過「戒護就醫[3]」,在戒護就醫後,仍不能或無法獲得適當的醫治,才能報請矯正署參酌醫囑後核准。而所謂「不能或無法獲得適當的醫治」,是指以下的幾種情形[4]

  1. 罹患致死率高的疾病,繼續服刑恐怕不能保住生命。
  2. 衰老或有客觀事實,足認其身心障礙嚴重而無法自理生活,在監獄難以獲得適當的醫治照護。
  3. 病情嚴重,必須長期在監獄外住院治療。
  4. 肢體障礙嚴重,必須長期在監獄外復健。
  5. 病情複雜,難以控制,隨時有致死的危險。
  6. 罹患法定傳染病,在監獄中難以適當隔離治療。

(二)例外:緊急狀況可事後再報請矯正署備查

原則上,受刑人的保外就醫必須先報請矯正署參酌醫囑後核准;但倘若有緊急情形,監獄可以先准許受刑人保外就醫,事後再報矯正署備查[5],法律上稱為監獄的「先行處分權」。

附帶一提,女性受刑人如果懷胎5個月以上或生產未滿2個月,且經戒護就醫後仍不能或無法獲得適當的治療,也可以準用保外就醫相關規定[6],只是在「先行處分權」的部分並沒有準用,換句話說,監獄不能先准許保外就醫再事後報請備查[7]

三、保外就醫的相關問題

(一)受刑人要遵守哪些規定[8]

經核准保外就醫的受刑人,於保外就醫期間應遵守下列事項:

  1. 不得有違反法令之行為。
  2. 應依醫囑接受治療。
  3. 不得無故擅自離開,或變更原本的醫療機構或處所。
  4. 應主動與監獄保持聯繫,不得無故失聯。
  5. 於監獄訪察人員訪視時,應就自己的健康、就醫或照護、居住、生活狀況等情形提出報告,並提供醫院診斷書或其他足資證明的文件。
  6. 除維持日常居住及生活所必需外,未經監獄核准,不得從事與治療目的不符或顯然無關的活動。
  7. 對於被害人、告訴人告發人、證人或其他利害關係人,不可有危害、恐嚇、騷擾、跟蹤、糾纏或其他不法行為。
  8. 其他經監獄認為應遵守的事項。

(二)什麼情況下會廢止保外就醫的核准?

如果保外就醫的受刑人有以下的情形出現,監獄可以報請矯正署廢止保外就醫的核准[9]

  1. 保外就醫的受刑人違反保外就醫期間應遵守的事項,經監獄以書面命限期改善,屆期仍未改善[10]
  2. 保外就醫的受刑人違反應遵守的事項且「情節重大」;或經醫事人員評估病況已治癒或改善,卻未依監獄所指定的期日至檢察署報到[11]

(三)有防止受刑人脫逃的配套措施嗎?

在受刑人經矯正署核准保外就醫後,監獄會立即依法報由檢察官對受刑人做出以下的強制處分[12]

  1. 具保
  2. 責付
  3. 限制住居
  4. 限制出境、出海。

(四)保外就醫期間會計入刑期嗎?

由於經核准保外就醫的受刑人並未在國家實力監督戒護之下,因此這段期間依法不計入刑期[13]

(五)受刑人脫逃會有什麼後果?

由於保外就醫的期間並不視為在監執行,也就是說受刑人並未處於國家實力戒護的監控之下,因此,如果在保外就醫期間脫逃,並不構成刑法第161條的脫逃罪[14],但監獄或矯正署可報請檢察官對受刑人發布通緝令。

四、案例分析

受刑人B罹患食道癌,如果經醫師評估認為病情嚴重,且達到必須長期在監外住院治療的程度,那麼監獄可以報請法務部矯正署參酌醫囑,核准B保外就醫[15]

如果B獲准保外就醫,檢察官會命B具保、責付、限制住居或限制出境、出海,接著釋放B。且由於B獲釋後並未在國家實力戒護監控之下,因此保外就醫的期間不計入刑期[16]

如果B有違反保外就醫應遵守的事項,法務部矯正署或監獄可以廢止B的保外就醫核准[17]

如果B在保外就醫的期間脫逃,由於B並未在國家實力戒護監控之下,因此不構成刑法的脫逃罪。但監獄或矯正署可報請檢察官對B發布通緝令。

person
相關文章
如:法小科
如:legispedia@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