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於
最後更新於
調解,根據調解地點、效果,可以分成兩種:在鄉鎮市區公所進行的調解是鄉鎮市調解,在法院的則是法院調解。
一、兩種調解相同的地方(見圖1)
(一)調解的開始方式
不論是法院調解或是鄉鎮市調解,都是「當事人聲請[1]」為原則,如果當事人不想調解也沒關係,可以直接進入訴訟程序。
只有某些案件[2]例外才會強迫當事人即便已經起訴了,也要先進行調解程序,例如交通事故、勞資糾紛、小額財產糾紛(低於50萬)和家庭糾紛。
(二)調解成立的效果
從最終的效果來看,鄉鎮市調解與法院調解相同:調解成立跟判決有一樣的效力,可以強制執行[3]。如果對方不願依照調解內容行事,都可以向法院聲請強制執行,強迫對方履行調解的條件。雙方當事人成立鄉鎮市調解或是法院調解,都可以解決紛爭。
二、兩種調解不相同的地方
(一)法院調解不到場有處罰
依照民事訴訟法第409條[4],如果當事人不具正當理由,卻不在法院調解的日期到場,法院可以處3千元以下的罰鍰。
如果是鄉鎮市調解不到場,根據鄉鎮市調解條例第20條[5],視為調解不成立,調解委員會不能開罰。
(二)法院調解可以一併聲請「保全程序」
在法院調解的過程中,為了促成調解目的達成,當事人可以向法院聲請實施「保全程序」,禁止對方處分財產或採取其他行動[6],藉此讓雙方處於對等地位談判而無後顧之憂。
例如,夫妻為了財產分配的紛爭決定調解,為了避免有財產的一方蓄意脫產,無財產的一方可以嘗試向法院聲請假扣押對方的財產,以確保調解成立後有財產可以執行。
如果是鄉鎮市調解程序,調解委員會無法提供保全程序給當事人使用,當事人必須另行向法院聲請實施保全程序[7]。
(三)法院調解需要聲請費
依照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20[8],法院調解的目標金額在10萬以上的話,要收調解費。不過金額也不高,基本是1千元,除非目標金額超過100萬才會再加收。如果調解的目的跟財產無關(例如離婚調解)則不收調解費。
如果是鄉鎮市調解,依照鄉鎮市調解條例第23條[9]是不收費的。
三、當事人可以依自己的需求選擇要向法院聲請調解或是向各地公所的調解委員會聲請調解
調解的功能是讓第三人(法官、調解委員)介入當事人的紛爭,藉此促成合理的解決方案,調解能否成立仍看雙方的意願與態度。如果調解不成立,仍須透過訴訟程序才能化解紛爭。
請見民事訴訟法第412條:「就調解事件有利害關係之第三人,經法官之許可,得參加調解程序;法官並得將事件通知之,命其參加。」
不太確定您詢問的鄰居是調解事件的當事人或第三人,如果鄰居在這個案件中屬於第三人的角色的話,確實您可以向法官說明,請法官許可鄰居一起參與調解程序。
法院調解委員可否不讓關係人或代理人與會,只准當事人進入?
過度威權不予雙方平等溝通強勢主導流程,是否有悖設置調解會的本意和精神?
法定代理人(父母)要同時出席?未成年小孩也要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