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受刑人被准許入監後,也有必要的程序事項要完成,這個階段可以聯想成學生入學後的分班、開學典禮時臺上師長耳提面命的「注意事項」,以及在學期間不能攜帶學校規範的違禁物品等內容:(見圖1)
由於「監獄行刑」的目的在於矯正受刑人,去除受刑人的犯罪習性及價值觀,讓他們再社會化。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監獄行刑」的地點—監所,就非常重視內部的紀律與安全,唯有先將監所的秩序與環境鞏固好,才能讓受刑人順利地參與矯正計畫。因此在入監之後,第一關遇到的就是安全檢查。
安全檢查目的在於杜絕可能危害監所安全與秩序的物品流入監所,因此受刑人在進入監所後,會由監所人員檢查:
檢查身體的範圍為全身,會由和受刑人相同性別的監所管理人員以雙手碰觸的方式檢查身體;如有脫去衣物檢查的必要時,為顧及受刑人的尊嚴及隱私權,監所會在非公開場所進行。
指的是所有用來遮蔽身體的物品,如內衣褲、鞋襪、袖套等,尤其是衣領、袖口、口袋、車縫線等縫隙位置,因特別容易藏匿物品(如細小的刀片),因此監所會格外注意。
指的是受刑人隨身攜帶的物品。監所內無法如同自由社會自行保管並運用金錢,因此如果有攜帶財物,監所會請受刑人寄回給親友或請親友領回,或者由監所另行於特定地點代為保管,出監時再發還,飾品首飾、印章、電子用品(智慧型手機、電子錶)等貴重物品亦同。
但若是日常必需用品,則可由受刑人自行保管並在監所內使用,如貼身衣褲、盥洗用品、親友照片、眼鏡、身分證明文件、宗教經書等。
監所也可以利用科技設備(如金屬探測門或探測器)協助進行安全檢查。如果發現體內可能有吞入毒品、挾藏金屬物等有可能危害監所安全的物品時,則會經由監所長官同意後,由專業醫事人員負責侵入性檢查[3]。
而完成安全檢查後進入監所,監所當局會替受刑人進行入監講習,也同步建立個人資料檔案(即「名籍資料」)[4]進行入監調查[5]。
入監講習,目的在於讓新入監的受刑人了解監獄行刑的目的、在監應遵守的事項、服刑期間享有什麼樣的權利跟義務。各監所會依據法務部「落實獄政管教計畫」,把內容編列成一本生活手冊[6],列印後讓受刑人人手一本,也會因應受刑人需求而有點字或外文版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隨時查閱翻看,也協助受刑人能更快適應服刑生活。入監講習的內容如下:
完成入監講習之後,會使受刑人沐浴、理髮[8]、給予生活用品,並讓受刑人更換上囚服,接著就會分配舍房。而實務原則上會讓剛入監、還在入監調查階段的受刑人住在新收舍房,入監調查完後再視情況移居其他舍房。
入監調查,可比擬為學生能力分班的概念,目的是了解新入監受刑人[9]的個性、身心狀況、經歷、教育程度等相關事項,為他量身打造個人矯正計畫,藉此落實個別化處遇原則。也會根據這個調查結果,替受刑人安排他在監所內的作業項目、教育課程、舍房配置等。
此項調查期間從受刑人被准許入監後,由監獄調查小組專業人員[10]在2個月內調查完畢、3個月內應提出受刑人的個別矯正計畫,調查事項包含著受刑人的個性、身體疾病狀況、心理狀況、社會經歷、教育程度以及其他相關事項[11]。
目前監所入監調查的方式[12],區分成以下三種:
由調查小組人員以觀察、聊天的互動方式,了解受刑人性情與過去背景。
由調查人員向相關機構團體(如社會局、轄區警察單位)或個人(如受刑人的親友)查詢調查事項,或請求他們提供相關資料。
由具心理學等相關專業人員進行,以問答表單方式了解受刑人的智力、興趣、性向、人格、情緒及行為等,但測驗範圍並非所有項目都會納入心理測驗,而是會依照調查需求調整。
好比闖關一般,在依序破關並完成前述各個程序事項之後,就可以說是正式進入服刑生活。
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