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利行為,指的是趁別人處在急迫、輕率,或沒有經驗的情況下,讓別人給付財產,或是答應給付財產,但所給付的財產顯然有不公平的狀況[1]。
民法為了保護弱勢,避免這種不公平的狀況[2],規定因為暴利行為受到影響的當事人或關係人,可以向法院主張減輕原本需要給付的財產,或者撤銷給付財產、或撤銷給付財產的約定。
不過,實務上很難成功主張暴利行為,而減輕或撤銷財產的給付。近年的實務案例如下[3]:
A和B是在軍中認識的同學,兩人一起夜宿在旅館的時候,B的配偶C發現A、B兩人夜宿旅館,怒而找了徵信業者、律師、警察到旅館,表示要控告A妨害家庭。C與A當天在派出所協議和解,以500萬元達成和解。
但法院認為,和解是在深夜達成,A無法查詢合理的和解金額,又因為深夜神智不清,擔心軍職受到懲處。C與A以500萬元達成和解,是趁A緊張、急迫、孤立無援、意志薄弱的時候達成和解,而且金額過高,顯失公平。判決減輕A的和解金額為100萬元。
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