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源自英美法的概念,在刑事程序中如果先違法取得了一個A證據,A證據理論上是不能使用的(欠缺「證據能力」),而若隨著A證據衍生找到了a證據,a證據也應該沒有證據能力。如同A證據這一顆毒樹,長出有毒的果子:a證據,兩者都是有毒的,不能用來證明被告是否有罪。
毒樹果實理論是為了遏止違法偵查,所以要讓違法取得的證據,以及所衍生出來的證據通通不能使用[1]。
不過,我國法院實務並不採取毒樹果實理論[2],而是採用「實質保護法理」,綜合考量前後取得證據的因果關係、行為關聯,來判斷衍生證據的證據能力。常有人誤解我國法院採毒樹果實理論,其實是不對的喔。
延伸閱讀: 李侑宸(2022),《臺灣真的有毒樹果實理論嗎?(上)──毒樹果實理論在處理什麼問題?》。 李侑宸(2022),《臺灣真的有毒樹果實理論嗎?(下)──簡介實質保護法理》。
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