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者所問者,究竟「誤以為屍體」,是誤以「什麼」為屍體,並不明確。以下假設,是把人誤以為是屍體進行回答︰ 一、行為人把「人」誤以為「屍體」而基於毀損屍體之故意而毀之,由於行為人客觀上已經著手實行殺人行為,且有死亡結果發生,則就行為人是否主觀... (more...)
犯強盜罪而加重處罰的情況 因為會造成更嚴重的侵害,犯強盜罪同時符合加重事由,會加重處罰,情況包括: 加害者侵入或是躲藏在他人的住宅、有人居住的建築物或船艦內。 以破壞或踰越門、窗、牆壁或其他安全設備的方式實行強盜行為。 攜帶兇器。 在... (more...)
您好︰ 一、單純「公開社交帳號」的行為,尚無違法可言。因為這些社交帳號本身就是對外公開,而無合理的隱私需求,因此,對外公開這些帳號不會構成違法。 二、如果有產生「侮辱」、「傳播不實資訊」的行為,則可能構成名譽權的侵害與公然侮辱罪、誹謗罪。可... (more...)
該問題涉及刑法學對於各項罪名的劃分與理解,本文擬先作概念釐清,後簡單針對四個選項進行解答。 狀態犯 vs 繼續犯 所謂狀態犯,指得是行為人在違反此罪的時候,通常不具有持久性。此「不持久性」表現在,「#犯罪既遂」到「#犯罪終了」這兩個時間點,... (more...)
法院判決確定後,債務人如果有藏匿財產的行為,經債權人(被害人)提起刑事告訴後,債務人可能將面臨刑法的損害債權罪。 但在判決還沒確定前,有些債務人趁著訴訟期間,甚至還沒起訴前就開始隱匿、處分自己的財產;當債權人日後勝訴確定時,債務人已經... (more...)
關於此問題,可參照,本百科文章〈名片算「個人資料」嗎?未經同意,將他人名片與影射對方違法的影片放到網路上,涉及什麼犯罪?〉、〈在網路肉搜別人並公布資料,可能會有什麼個人資料法律爭議?〉。 實務上,有類似案件︰某ptt版主蒐集許多批評特定人的... (more...)
有可能是恐嚇取財罪或是強盜取財罪,兩罪的刑度不同。 具體要從被強迫交錢的人意志自由受到壓迫的程度判斷: 受強迫的人感到害怕,但還能選擇做出抵抗,就是恐嚇取財罪;如果受強迫的人會因為太害怕,而無法抵抗,就是強盜取財罪。 詳細請參考:匿名(20... (more...)
共犯不一定是幫助犯 犯罪行為人可以分為「正犯」和「共犯」。「共犯」又可以再細分為「教唆犯」與「幫助犯」。 也就是說,幫助犯就是共犯,共犯不一定是幫助犯。 詳細可以參考: 楊舒婷(2018),《刑法中的正犯、共犯,分別是什麼意思?》。 劉立耕... (more...)
本文認為,刑法規範中所稱之「強暴」、「脅迫」之意義,原則上應無不同。 主張法律概念相對性者,即可能主張該概念於各條文之文義有不同,惟須盡到說明義務。目前,尚無資料顯示有不同意見。 強暴與脅迫的意思︰ 強暴︰強暴係指對於人施予物理上的作用力,... (more...)
該物之所有人得基於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民法第767條)對於他人,請求返還原物。另若涉及竊盜,則可逕自報警處理。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