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典
是指行使權利是以損害他人,或違反公共利益為主要目的。也就是雖然是行使合法權利,但自己可以得到的利益非常少,對別人或社會所造成的損害卻非常大,這樣的行為就可能構成權利濫用。權利濫用的結果會依照個案認定,可能發生無效,或是不准行使這樣的權利(例如起訴被駁回)。例如A擁有的土地是長條帶狀的畸零地,根本沒辦法蓋房子,卻要占有土地僅3-14平方公尺的22戶全部拆屋還地,並導致他們都不能通往道路,被法院認為是權利濫用。註腳民法第148條第1項:「權利之行使,不得違反公共利益,或以損害他人為主要目的。」最高法院71年台上...
辭典
押金(也稱為押租金)是指租賃關係中,承租人預先支付一筆錢給出租人,如果承租人在租賃期間使用租賃物造成出租人損害,這筆錢可以當作損害賠償金。如果租賃關係中沒有發生損害,或是有發生損害但是押金還有餘額,租賃關係結束後承租人可以向出租人請求返還剩餘的押金。舉例:1.租房子時出租人多會向承租人收取押金,金額不超過兩個月租金。2.租車子時出租人可以向承租人收取押金。3.租博物館展覽語音導覽機,館場可以向承租人收取押金。 延伸閱讀:1.黃蓮瑛、徐品軒(2021),《簽訂房屋租約,有哪些事情要注意?》。2. 雷皓明、張學昌(...
辭典
斡旋金是不動產交易中的預約,斡旋成立不等於買賣契約成立。仲介為了讓買賣雙方達成共識,先向買方收取一筆金額,或是請買方開本票、支票、簽立要約書,等賣方同意買方出價金額時,斡旋就成立,未來雙方簽訂買賣契約時,這筆斡旋金就會轉成定金。斡旋金在民法中沒有規定,是一種無名契約、非典型契約;其他法令中有規定不動產經紀業要保存斡旋金的交易紀錄。延伸閱讀:林清汶(2021),《不動產斡旋金功能、與不動產買賣契約關係》。註腳地政士及不動產經紀業防制洗錢及打擊資恐辦法第13條第1項第2款:「地政士及不動產經紀業從事與不動產...
辭典
既成道路(巷道),是指私有土地,因為事實上讓不特定的公眾為必要通行之用,一開始時所有權人並未阻止,且供公眾通行時間年代久遠且未曾中斷。這種土地因為必須讓公眾通行使用,交易價值低落,而且又必須忍受不特定人的通行往來及管理機關在上面所為的各種養護行為(包括設置交通標誌、標線等)。另從廣義來說,學者也有從是否屬都市計畫道路來分類既成道路:屬於都市計畫道路政府還沒經徵收,人民就先行開闢的道路。人民建築房屋時,為了預留通道先行開闢的道路,以符合建築法面臨道路建築的規定。政府早年已經收購完成,但疏未辦妥所有...
辭典
依據銀行法第5條之2規定,所謂授信是指銀行辦理放款、透支、貼現、保證、承兌及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業務項目。其中「放款」與「保證」的金融業務較為一般人所熟悉,至於「透支」,根據「銀行公會授信準則」附表的定義:「銀行准許借款人於其支票存款戶無存款餘額或餘額不足支付時,由銀行先予墊付之融資方式」,簡單講,就是公司帳戶餘額不足,就由銀行先墊付,這是屬融資的一種。所謂「貼現」是指經承兌的匯票執票人,在票據到期日前為了取得資金,先貼付一定利息之後,然後將票據權利轉讓給他人的行為。「承兌」是票據法上匯票獨有...
辭典
基於平等原則,要不要課稅,應以「實質的經濟事實關係」及「實質的經濟利益」作為判斷標準,而不是以形式外觀判斷,這就是所謂的「實質課稅原則」。目的是在杜絕納稅人規避稅捐的行為,達到租稅公平的效果。例如納稅人為了規避遺產稅,利用人壽保險不用課徵遺產稅的規定,明明已罹患重病或明知自己即將死亡,才決定購買人壽保險,仍然可能被國稅局依照實質課稅原則課徵遺產稅。註腳納稅者權利保護法第7條第1項至第2項:「I涉及租稅事項之法律,其解釋應本於租稅法律主義之精神,依各該法律之立法目的,衡酌經濟上之意義及實質課稅之公平原...
辭典
圖1該當性資料來源:本辭典內容/繪圖:Yen法院判決被告是否有罪,要從三方面來判斷:該當性、違法性、有責性。法律處罰某項犯罪,必須在條文中明白規定它的構成要件。如果被告的行為符合了要件,這叫作具備構成要件的「該當性」。然後再就違法性和有責性逐一進行審認。三者皆備,便是成立犯罪。##詳請另行參閱法律百科文章,刑事犯罪領域,刑法原則主題,《簡介刑事判決書中判斷一個人是否犯罪的流程—三階層理論》專文。
辭典
行為人利用他人已存在不能抗拒或不知抗拒的狀態,與他人發生性交或猥褻。
辭典
是指用來支持一方當事人向他方當事人有所請求的法律依據。例如發生車禍時,要求肇事者賠償,它的請求權基礎即是民法上「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又如房客簽了租約住屋卻不付租金,房東要求房客給付租金,它的請求權基礎即是租賃契約上的「租金給付請求權」。
辭典
監護處分是刑法所規定的一種保安處分。犯罪行為人有精神、心智、聽覺、語言障礙,依法不負刑事責任或者減輕刑事責任,如果認爲他(她)有可能會再次犯罪或者危害公共安全的情形,法院就要宣告監護處分,由檢察官將其送往醫療、照護或福利等機構接受監護。
辭典
代理人告訴法律行為的相對人,自己代理的本人為誰,目的在保護相對人。
辭典
法律對於在生效前、後的行為都能適用。
辭典
掛失止付是指票據權利人在喪失票據占有時,為防止可能發生的損害,填具掛失止付通知書通知票據上的付款行庫,請求其停止票據支付的行為。詳細規定可參考:台灣票據交換所,《票據掛失止付處理規範》
辭典
指債權債務關係中的兩方當事人應給對方的給付,處於對價關係,如跟飲料店買飲料時,店家提供飲料給買家跟買家付錢給店家這二個行為,即屬具對價關係的對待給付。在對待給付關係下,當一方未提出給付前,原則上他方得拒絕自己的給付,如前例當飲料店在還沒收到買家的錢之前,可以拒絕交付飲料給買家。註腳民法第264條:「I 因契約互負債務者,於他方當事人未為對待給付前,得拒絕自己之給付。但自己有先為給付之義務者,不在此限。II他方當事人已為部分之給付時,依其情形,如拒絕自己之給付有違背誠實及信用方法者,不得拒絕自己之給付。...
辭典
犯罪行為未遂,是否要處罰,以法律有明文為限。如故意輕傷未遂、過失傷害未遂,因刑法無明文處罰,就屬不罰的未遂。 註腳刑法第25條第2項:「未遂犯之處罰,以有特別規定者為限,並得按既遂犯之刑減輕之。」
辭典
由負責人指定,負責人無法在場主持或維持秩序時,全權代理負責人從事相關行為的人。註腳集會遊行法第19條:「I集會、遊行之負責人,因故不能親自在場主持或維持秩序時,得由代理人代理之。II前項代理人之權責與負責人同。」
辭典
依照民法第928條,留置權是指債務人如果不依照契約清償債務,債權人可以暫時禁止債務人取走特定物品;若債務人日後仍不清償債務,就可以用這些物品來抵債。留置權可分為一般留置權與特定契約留置權。一般留置權即民法第928條規定,特定契約留置權例如在租賃契約中,依照民法第445條規定,不動產出租人因租賃關係而對放置於不動產內的物品取得保管、占有;或是民法第929條商人因營業關係而保管、占有。 註腳民法第928條:「稱留置權者,謂債權人占有他人之動產,而其債權之發生與該動產有牽連關係,於債權已屆清償期未受清償時,得留置該動...
辭典
刑法上原則不處罰預備犯,但有些犯罪的準備行為本身便具有高度的危險性,為了避免人民有受侵害的危險,而特別制定的例外規定。例如:刑法第173條第4項、刑法第271條第3項。註腳刑法第173條第4項:「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刑法第271條第3項:「預備犯第一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辭典
為了取得他人財物以強暴、脅迫等手段,逼迫對方交出財物或是取走對方財物的行為,構成刑法上強盜罪。
辭典
指權利人以發行、播送、上映、口述、演出、展示或其他方法向公眾公開提示著作內容的行為(著作權法第3條第1項第15款),例如將語文著作印製成書籍後公開陳列向公眾提示內容。註腳著作權法第3條第1項第15款:「十五、公開發表:指權利人以發行、播送、上映、口述、演出、展示或其他方法向公眾公開提示著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