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本篇由法律百科編輯高子涵回答)在網路上的發言即使匿名,還是需要負擔法律責任。以下簡單舉例可能涉及的刑事犯罪。發表或散播批評、不實的言論可能涉及公然侮辱罪或誹謗罪公然侮辱罪在網路平台發佈的內容,會讓多數人或是不特定人看見或聽見,就是「公然」。只要可以從語意、動作或其他各種情形判斷侮辱的對象是誰(個人或一群人都可以),就算沒有直接指出對象的姓名,也符合公然侮辱罪的要件。誹謗罪在網路平台用文字或圖畫發佈會毀損他人名譽的「事情」。除非可以證明視真實地而且可以增進公共利益,並且是善意發表,才不會受處罰。...
問答
因在職的時候,公司說可以讓客人私加通訊軟體方便轉帳,但要離職的時候有口頭跟指定顧客告知下次無法指定,因為要離開…客人主動想要加入通訊軟體….但只是幾個比較熟悉的客人朋友,沒有簽訂任何競爭、保密條款…..請問公司想提告公司損失、客人流失是可成功的嗎(有監視器畫面+音檔)
問答
我的朋友有創一個網名並在IG開帳號,最近他發現有人用他的網名註冊盜版漫畫網站,並在網站上留言請問如果我的朋友想進行提告,有機會告的成嗎?我的朋友想委託人搜尋對方的ip位置,這樣會觸犯法律嗎?謝謝您的回覆
問答
針對假新聞,臺灣已有規定刑事、民事、行政責任,立法院也提出國家安全法、社會秩序維護法修正草案以為因應。相關資料可參考立法院網站公布的「網路散布假新聞、假消息之法制研析」。依目前現行的法律:刑事責任有刑法第310條毀謗罪、第309條公然侮辱罪、第151條恐嚇公眾罪、第153條煽惑他人犯罪或違背法令罪等,而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104條尚有意圖使人當選或不當選而誹謗罪。此外,尚有其他特別刑法定有刑責,例如傳染病防治法第63條散布或傳播不實疫情消息罪、證券交易法第155條第1項第6款、第171條第1項及第2項意圖影響有價證券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