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上課的時候老師提到了法律會優先保護善意第三人(也就是不知情的人),假使是關於房屋買賣,被侵害的房屋擁有者如果想要要回自己的房子,就只能和善意第三人協調,如果善意第三人不願還回房子,這樣屋主不是真的很倒霉嗎?保護善意第三人這個制度究竟公不公平?
問答
若只是要保護交易安全的話,規定無權處分人賠償、返還交易金額給第三人,也算是保障第三人跟交易安全的一種方式啊!有善意受讓不就讓有心人士可以隨便賣東西給自己重視的人,或是和惡意第三人串通取得本人之所有物,反正湮滅可以證明第三人是惡意的證據就好了?
問答
想詢問1.A以「XXXX」四字註冊商標,範圍為文具類別,有註冊成功。後來B並不知道已被註冊為商標,自行手寫XXXX在海報上販售,請問這樣會觸法嗎?想瞭解文字商標,是要同樣的內容及同樣的字型才會侵犯到權利嗎?若是同樣的內容,但使用其他字型也算侵權嗎?2.C早年想出「○○○○」一詞公開使用在自己的創作上,後來D巧合想出同樣的詞彙並且申請商標,與此同時,C繼續使用「○○○○」這個詞,後續D發現C使用在商業上(同一類別),這樣C會觸法嗎?看到法律上有"善意先使用"這個詞,但這樣C未來是不是就會受限於已經使用的範圍,不能將「○○○○」一詞...
問答
在讀物權及無權處分時,思考了下,既然都有善意受讓制度可以保護交易安全及善意第三人,是什麼原因還要有「無因性」的存在呢?無因性好難啊!!...
問答
兩名男子在去年12月在臉書上找到一間位於台北市大安區的公寓,以每月二萬元的租金與洪姓女子簽訂租約,並一次付清八個月的房租和四萬元的押金,共計二十萬元。今年七月,兩名男子發現洪姓女子已經失聯,而且有一對自稱是房屋代管的男女來到門口,指控他們侵入住居,並要求他們立即搬離。兩名男子向警方報案,警方調查發現,洪姓女子是假房東,她使用偽造的權狀來欺騙房客,並收取不當利益。警方已掌握洪姓女子的身分資料,正傳喚她到案說明,全案朝詐欺、偽造文書等罪嫌偵辦中。請問有關民法上無權處分與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在假房東案件...
問答
狀況說明:小孩目前3歲及8歲。兩願離婚後,目前為監護權及扶養權共有,婚後財產未分配。目前妻子已搬離原居住地。前夫以「小孩應居住在目前的戶籍地(同原居住地)」為由,不允許其妻平日與小孩同住,並要求其妻子只能隔週的週五晚上7點接走小孩,並在週日晚上7點前送回小孩至前夫的住所。平日前夫不讓其妻與小孩見面,連打電話給小孩都需要經過他同意才能接聽電話。問題(1)上述前夫是否違反善意父母原則?問題(2)由於目前待第一次調解,預計到開庭最快要經過半年才會有法院的親權判定結果,在此之前,妻子是否能聲請更為平均的小孩照護、相...
問答
買了預售屋,要交屋時候建商不交屋,提起訴訟請求履約,建商敗訴後不移轉所有權給我,買賣移轉善意第3人,這麼惡劣故意不履行契約,未來提起損害賠償之訴,除了解除契約請求返還已繳價金,損害賠償與第三人買賣價差,還可以提起什麼賠償?有消保法可以請求賠償嗎?
問答
本案中並未說明甲丙、乙丁之婚姻是否為同性婚姻,惟因其時間點皆在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生效日(2019年5月24日)之前,故本案以民法規定之異性婚姻討論之。甲丙間、乙丁間婚姻有效按本件之事實,甲丙間、乙丁間婚姻為民法第985條所稱之重婚,本應依民法第988條第三款本文之規定無效,但因為結婚雙方皆為善意(甲丙皆不知甲已結婚,乙丁皆不知甲未死亡),故通說認為應依家事事件法第163條,類推適用民法第988條第三款但書,認定甲丙間、乙丁間婚姻為有效。甲乙間婚姻,自乙丁間婚姻成立之日起視為消滅按本件之事實,乙丁間婚姻...
問答
(法律百科編輯朱繼亨回答)夫妻離婚時,法院在判斷子女親權行使,會考量「子女最佳利益」,其中諸如子女意願、人格發展、經濟能力、感情狀況……等,都是法院的考量範圍。由於「子女最佳利益」原則是一個不確定法律概念,欠缺具體判斷標準。所以法務部就學者提出的見解以及實務所為裁判,配合民法規定後,整理出一些參考原則,用來協助法院酌定或改定親權時的審酌判斷。幼兒從母原則子女為嬰幼兒時,因一般常識認為嬰幼兒比較需要母性的養育,故針對嬰幼兒個案,如無特殊情形,通常優先以母親為親權人。子女意思尊重原則未成年子女若已成長至...
問答
嗨~您好,針對您的問題,本文分為以下兩點進行討論︰A與B是否為這本圖文書籍的共同作者?要判斷A與B是否為共同作者,必須要先判斷這本圖文書籍是否為A與B的共同著作。就A寫腳本、B負責畫圖的圖文書籍是在A與B兩人一同創作的合意下共同完成,而且這本圖文書籍無法個別分離A與B的創作而獨立,也就是B的繪圖是依附在A的腳本上而生,A的腳本則透過B的圖像而得以具體呈現,因此依照著作權法第8條的規定,這本圖文書籍為A與B的共同著作,而A與B為該共同著作的共同作者。針對A要求B不得販售這本和A共同著作的書籍的主張有無理由?這裡要先討論的...
問答
針對假新聞,臺灣已有規定刑事、民事、行政責任,立法院也提出國家安全法、社會秩序維護法修正草案以為因應。相關資料可參考立法院網站公布的「網路散布假新聞、假消息之法制研析」。依目前現行的法律:刑事責任有刑法第310條毀謗罪、第309條公然侮辱罪、第151條恐嚇公眾罪、第153條煽惑他人犯罪或違背法令罪等,而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104條尚有意圖使人當選或不當選而誹謗罪。此外,尚有其他特別刑法定有刑責,例如傳染病防治法第63條散布或傳播不實疫情消息罪、證券交易法第155條第1項第6款、第171條第1項及第2項意圖影響有價證券交易...
問答
您好,關於提問「詐騙集團用了我的帳號留給他人,要怎麼證明自己是一般使用的正常人」,謹回覆如下:您的提問是針對舉證方式,我擬放在最後回答。先說明如果舉證失敗(也就是這個帳號遭通報為「警示帳戶」)的法律依據及效果:警示帳戶的法源依據是銀行法第45條之2,該條的原意在於銀行為了保護其存款帳戶,避免存款帳戶遭到他人不法使用。所以,如果銀行發現有疑似不法之往來情形,就可以予以暫停存入或提領、匯出款項。根據銀行法第45條之2第3項的授權,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訂立了「銀行對疑似不法或顯屬異常交易之...
問答
民法對於不動產時效取得所有權的規定,必須是沒有登記的土地,而且占有人是善意、以「自己是所有權人」的意思占有土地。並且在地政機關尚未受理占有人的登記請求之前,土地真正所有權人都可以要求占有人返還土地。問題中的土地如果已經登記,且鄰居明確知道有所有權人,就不適用不動產時效取得的制度。如果是還沒經過登記的土地,可以適用不動產時效取得的制度,在鄰居(占有人)向地政機關請求登記完成前,土地真正所有權人都可以向鄰居要求返還土地。詳細請參考文章:什麼是不動產的時效取得?長期占有其他人的土地或房屋,會直接成為該...
問答
(本篇由法律百科編輯高子涵回答)在網路上的發言即使匿名,還是需要負擔法律責任。以下簡單舉例可能涉及的刑事犯罪。發表或散播批評、不實的言論可能涉及公然侮辱罪或誹謗罪公然侮辱罪在網路平台發佈的內容,會讓多數人或是不特定人看見或聽見,就是「公然」。只要可以從語意、動作或其他各種情形判斷侮辱的對象是誰(個人或一群人都可以),就算沒有直接指出對象的姓名,也符合公然侮辱罪的要件。誹謗罪在網路平台用文字或圖畫發佈會毀損他人名譽的「事情」。除非可以證明視真實地而且可以增進公共利益,並且是善意發表,才不會受處罰。...
問答
老師在學生不知道的狀況下私自丟棄個人物品例如:衣服、手機架⋯等物品,並且未告知當事人,請問是否能像老師要求賠償,畢竟丟掉的金額數目並不小,想尋求協助!
問答
您好最近下雨天,馬路排水不良,走在路上容易被旁邊汽機車濺得滿身濕。跟老妹聊天聽到她說把行人濺濕的汽機車駕駛人會有法律責任,聽到的時候覺得很驚訝。不知道汽機車駕駛人是否真的會有什麼法律後果呢?如果有的話,真的有人會被處罰嗎?謝謝
問答
前陣子有一名男性追求自己前前後後除了我開口向他借款的5000也表明自己會還款其餘都是他自己匯款給我的後來只因為我上班當天比較忙沒回覆訊息他就說我詐騙他?而且他叫我休假我才特別去排休假想說跟他出去吃飯一切有對話紀錄也提交然後他告我是說(已交往為前提)但我跟他認識的時候他表明自己有女友也根本沒交往為前提只有他一直叫我老婆我還跟他說我們八字都沒一撇太快了我只說如果他分手給他機會追求我而已這樣構成詐欺嗎?他說我交友詐欺?我是不懂啦根本哪裡詐騙他我都不知道
問答
您好去年因為跟前任分手後一直希望可以再挽回對方,當時剛好在網路上看到『安門阿瑪里泰柬?法術研究中心-台灣-高雄象神』這家的網路資訊,由於從來沒有試過泰國法術所以也不知道是真的假的,後續跟這家研究中心連絡上了他們找了一個顧問來跟我諮詢,我跟他們接觸的時間是2021/08/12,當時他們的官方小編用line跟我說『只要師父有接下案子就能達成我想要的,然後說法事的成功率高達95%以上,說沒有100%的成功也有可能因為其他外因或客人個人原因而造成失敗,然後說法事也有極微小的機會會失敗,但他們那邊目前接下的所有破萬個案都沒有失敗...
問答
我媽出殯還沒有火化,所有流程都還沒完成。家裡排行老三的姐姐,卻在當下發紅包,還說是我媽要給大家的手尾錢。備註(手尾錢再法師辦理且在公祭時法師傅都有給大家)。我跟姐妹們都不想拿這紅包,三姐卻不依不饒一直強迫我們拿。我當下已經因為我媽咪往生,傷心欲絕,還要接受三姐挑釁,就與她爭執手不小心滑過她臉。她當下也有抓我右手,我右手也有受傷。她現在對法院提出保護令,並且對我提出告訴(傷害罪)。當天下雨,我也不知道她是不是故意跌倒,或是怎樣。我習慣用右手,且右手有受傷跟本沒辦法出很大力氣。PS.1這樣會犯什麼刑法嗎?...
問答
新聞上常聽到依殺人罪起訴,或是依殺人未遂罪起訴的報導。不知道未遂的意思是什麼?相對於未遂,是既遂嗎?怎麼區別既遂與未遂?行為不可能造成犯罪結果,是未遂還是不算有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