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本人房子為50年的1、2樓建物,房子名下由本人及另一共有人共有,但1樓由另一共用人使用,2樓由本人家屬使用,另一共用人將1樓加蓋佔用到水利處土地,水利處共發了四次公文要求另一共有人將一樓違建拆除,所有的公文文件都只通知另一共有人,本人從未收到任何公文文件也未被列在正本及副本的收件人名單內,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忽然收到法院通知,水利處以本人是房子共有人的身分成為被告,要求共同處理拆屋還地及繳納五年占用補償金,請問水利處認為本人是房子共用人,所有公文文件卻從未通知本人,本就沒有不履行的問題,是否可以反告水...
辭典
證據排除法則源自於美國,是指當偵查機關違法取得證據時,該證據將被排除在法庭之外,失去證據能力。而會依據程序違法的程度,可能一概排除,或是由法官於具體個案,審酌人權保障及公共利益,來決定要不要排除。在我國2003年刑事訴訟法修正時引進。而這個法則,只適用於實施刑事訴訟程序的公務員,而不包括一般人。
問答
OOO媽媽答辯書本人7月開始因朋友介紹認識OOO,因為我的工作上需要有人唱歌,所以與他認識,一開始我們關係非常良好跟開心,就像朋友一樣,他也會唱歌哄我睡覺,直到了我推播了一篇他會哄我睡覺之後OOO整個人變了,我感受到我們變成不是有點曖昧的朋友了,只是老闆跟員工關係,讓他壓力很大,我想也許,是他媽媽就開始介入,因此九月分他就跟我說他就唱到上次就好,最後的兩次,因為他媽媽說我們又沒有簽寫合約,沒有義務要依照原本的口頭答應的執行我只是大他12歲並沒有任何過錯,也是他兒子先說要來我家煮飯、包貨、跟我出去玩,但他媽媽...
辭典
圖1補充送達資料來源:本辭典內容/繪圖:Yen送達到應受送達人的住居所、事務所或營業所,但沒有遇到本人時,可以將文書交給同居人或受僱人。但如果同居人或受僱人是他造當事人,就不能用把文書交給同居人或受僱人的方式送達,例如離婚訴訟的開庭通知書不能補充送達給同居的配偶。註腳民事訴訟法第137條:「I送達於住居所、事務所或營業所不獲會晤應受送達人者,得將文書付與有辨別事理能力之同居人或受僱人。II如同居人或受僱人為他造當事人者,不適用前項之規定。」
問答
今年起勞工基本薪資調漲,公司基本底薪全面調整符合勞工局的規定,但大幅度的調整獎金制度,在底薪調高後,依照新的底薪與獎金,相較調整前變相減薪了至少6000元;公司新獎制度佈達後即刻落實,並告知依照數理部精算後的標準實施,過去的回不去了,也不用再比。完全沒有公告後取得業務單位同仁的認同與商討空間,但單方面更改,這樣如何能有檢舉的方式嗎?
辭典
圖1無認識過失資料來源:本辭典內容/繪圖:Yen詳見本辭典「過失」詞目。無認識過失,指的是行為人,對犯罪發生有注意義務,卻未能注意,也就是處於完全不知道事情會發生的狀態(其實就是常聽到的「應注意,能注意,而不注意」)。例如,駕駛開車時明知不能滑手機,卻還是為了抓寶而使用手機,導致不慎撞倒行人,成立過失傷害罪。註腳中華民國刑法第14條第1項:「行為人雖非故意,但按其情節應注意,並能注意,而不注意者,為過失。」中華民國刑法第284條:「因過失傷害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十萬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三年...
辭典
拘禁是指限制一個人的自由,讓這個人被控制在一個空間裡,無法離開。這類剝奪他人自由的行為,如果是由國家來進行,一定要有法律明文,而且人民受到非法拘禁時,可以向法院提出救濟。只要是剝奪人身自由的行為都可說是拘禁,除了刑事訴訟法的羈押以外,例如拘留、收容、管收都屬於拘禁,人民有可以提出救濟的權利。而一般人如果擅自剝奪別人的自由,則會觸犯刑法上的私行拘禁罪(或稱剝奪行動自由罪)。延伸閱讀:法律百科(2020),《提審聲請狀(當事人本人或他人聲請)》。法律百科(2020),《行政訴訟聲請提審狀》。註腳中華民國憲法...
專區 - 圖文包
法律百科先前與別與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聯合舉辦了圖書館法律月活動,透過一系列的講座與推薦片單書單專區,帶著大家用不同角度窺探法律的真實樣貌。在這裡也分享我們私心超愛的11本好書們,邀請你一起從這些作品中,看見法律議題的各種面向。法律百科推薦書單,點擊下方書單連結,就可以前往我們每本的讀後小分享《靈魂不歸法律管:給現代公民的第一堂法律思辨課》《檢方的罪人》《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彩虹之國的重建與和解之路》《最美的姿態說再見: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內涵與實踐》《懂一點法律勞資不對立管理不犯錯》...
問答
與父親為非婚生關係,但因就學時期母親擔心遭到同儕排擠,故身分證後仍有登記父親名字,但父母從未有無實際上婚姻關係。父親在子女國小前皆與自己及母親同住,但父親未有謀生能力,皆由母親一人獨自養家,之後因關係不和睦,父親回到原本家庭生活,多年以來與母親偶有電話聯絡,但未再對非婚生子女有任何扶養之行為。在非婚生子女成年並成家後,父親主動連絡上,並要求希望共同居住並扶養,請問這時非婚生子女仍舊應有扶養父親之義務嗎?
專區 - Podcast
法科特別篇第2彈登場啦!本次很榮幸請到《小大人的公民素養課:公民權利X思辨探究──建構現代公民素養必備圖文知識書》的2位作者:周維毅老師、蔡禎恩老師,來跟我們聊聊這本可愛又好讀的圖文書吧!根據教育部推行的公民素養計畫,公民素養包含了倫理、民主、科學、媒體、美學等5個面向的素養,這些面向實則又包含了很多的內容,是生活在現代社會當中的我們,不可或缺的能力。2024年大選將至,關於手上的選票,您瞭解多少呢?從政黨票、婦女保障名額、原住民立委等選票設計,到底是在投什麼呢?本書一路從「民主」概念的起源,談到近代議會...
問答
媽媽因語言能力失智合併下肢癱患剛入住長照機構25日得到了尿道感染,雖然有醫生給予7日抗生素服用,但未複驗其病症是否已好,且該照護區護理師有於回診時提醒門診醫師該複驗尿液,醫生則回不用,導致8日後媽媽變成了尿道感染加敗血被送入加護;1.請問是照護員還是醫生的疏失?2.媽媽的住院費跟看護費能否求償?
問答
想請教一下關於訴訟救助的幾個問題。一、在提告時若已經繳納裁判費訴訟繫屬中才發現自己有可申請訴訟救助的無資力資格這時若申請訴訟救助已繳納的裁判費能退回來嗎?會這樣問的原因是發現訴訟救助的申請資格並不是一定要完全無收入跟財產而是在繳納訴訟費用後生活或生計上可能會出現重大困難此時就可以申請二、若提起的是行政訴訟可以申請訴訟救助嗎?三、當事人獲得訴訟救助資格後能請法院選任律師代理訴訟嗎?就是請律師幫忙這樣以上幾個問題還請大家給我點意見謝謝
辭典
圖1本案訊問資料來源:本辭典內容/繪圖:Yen又稱事物訊問,是刑事程序中,針對被告或犯罪嫌疑人、證人針對具體的案情問問題,例如「當天你人在哪裡」、「這包毒品是誰交給你的」這類,可以用來判斷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到底有沒有犯罪的問題。本案訊問之前,必須先進行人別訊問、告知義務。而訊問時禁止用刑求、疲勞訊問等不正訊問的方式進行,否則將會讓問到的自白或證言不能當作證據來使用。註腳臺灣臺南地方法院96年度訴字第402號刑事裁定:「事物訊問:指就本案相關事實之訊問,而就訊問被告之方法,消極方面,不得使用強暴、脅迫、詐欺、...
問答
最近機車常常被移動位置,今天更誇張原本停直到早上下樓發現車被移成橫的甚至是靠在牆壁上完全是惡意的,就外觀來看沒有造成太大的損傷,但非常的不爽,因為已經好幾次了。看網路上很多人說這個報警也沒有辦法甚至警察不會想受理這種事,想問問大家的看法
問答
付費購買冷氣4台,廠商說要先安裝管槽,卻一直給理由拖延,最後還說冷氣會一起裝好,拖了一個月甚麼都沒做!要求退費也同意,卻拖延一直不還款,最後竟然不再聯繫.我做以下處理:1.警局報案:轉交地檢署處理.2.存證信函:不收3.消保會申訴:建議調解,無結果4.起訴民事法庭:支付命令&強制執行.被告不理,最後拿到債權憑證.5.地檢署:不處分.不是詐欺行為!因為被告說要還錢!沒有躲藏!有給真實身分及帳戶!屬民事法庭.6.起訴民事法庭:撤銷詐害債權的行為,被告出席調解,但不履行調解內容(未還款).我不解的是,被告明明拿了錢,不去安裝冷氣,也不還款!他雖然告...
辭典
遺棄,必須是對無自救力的人。而無自救力,是指其人無自行維持生存所必要之能力者而言,如因疾病、殘廢或老弱、幼稚等類之人等是。至在財產上能否自給,或有關係,但非以此為必要之條件。註腳最高法院32年上字第2497號刑事判例。
問答
走在路上被橫衝直撞的電動自行車撞倒,請問可以申請強制險理賠嗎?對方完全沒停下來察看就騎走了,抓不到肇事者怎麼辦?
專區 - Podcast
隨著2023年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修正上路,車輛駕駛未停讓行人的行政罰鍰金額上限調高至6千元,加上後續執法問題,引起輿論的熱烈討論。引起好奇的是,許多媒體會用行人的「#帝王條款」一詞來形容駕駛須停讓行人的規定。然而到底什麼是法律上的「帝王條款」呢?是指具有絕對效力的法律規範嗎?其實在法律專業上,帝王條款並不是一個特別會被使用的詞彙,通常也不是法律訴訟上的重點,但這個詞彙卻常常出現在媒體報導或者公眾討論裡面,和它原本所指稱的意義似乎有了不同,那究竟帝王條款指的是哪一條?具體內容又是什麼呢?本集節目,Yt與...
問答
我最近打算畫一些有關貓咪的貼圖在通訊軟體上,貼圖會開營利,有在社交軟體上先找一些貓咪的照片和影片當參考圖,但我有點擔心會不會侵犯到別人的版權,如果不要完全的畫得一模一樣會不會比較好?還是盡量就不要參考別人的圖。(貓咪的照片和影片類型有專業攝影師的拍攝也有單純主人幫寵物紀錄生活的)
辭典
圖1略誘資料來源:本辭典內容/繪圖:Yen略誘行為,是採用強暴、脅迫或詐術的方式,讓被誘人受到行為人的支配,而脫離家庭。跟略誘有關的條文,包含略誘未成年人罪、略誘婦女罪。如果是對未滿16歲的人作誘拐行為,因為未滿16歲的人的認知能力與智識有所不足,為了保護未滿16歲的人,不論有沒有得到同意,誘拐未滿16歲的人會一律成立略誘行為。註腳許澤天(2020),《刑法分則(下)人格與公共法益篇》,頁611。最高法院51年度台上字第2272號刑事判決︰「刑法上之和誘,係指被誘人知拐誘之目的,而予同意者而言,如施行詐術等不正當手段,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