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父母、家長讓小孩把東西帶去學校,發生小孩出借或甚至送給同學的狀況,會因為小孩的年齡、行為而有不同。以下分別就不同情況討論:
小孩把家長借給小孩使用的物品出借,或出售、贈送的情形
家長讓小孩攜帶手機等電子產品,或其他用品帶到學校使用,只是暫時「借」給小孩使用,家長仍然具有所有權。這時如果小孩出借給同學,甚至用贈送或出售的方式要移轉所有權給同學,家長可能的主張如下:
家長讓小孩攜帶手機等電子產品,或其他用品帶到學校使用,只是暫時「借」給小孩使用,家長仍然具有所有權。這時如果小孩出借給同學,甚至用贈送或出售的方式要移轉所有權給同學,家長可能的主張如下:
未滿7歲,無行為能力的情況:法律行為無效
按照民法上的規定,未滿7歲的人是法律上的「無行為能力人[1]」,沒有辦法自己承擔法律上的權利義務,所以即使跟別人訂定買賣(出售)、贈與(贈送)、使用借貸(借給別人)契約,都是無效的[2]。這時,家長對於物品仍然具有所有權,只需要主張契約無效,要求同學返還所取得的物品即可。
按照民法上的規定,未滿7歲的人是法律上的「無行為能力人[1]」,沒有辦法自己承擔法律上的權利義務,所以即使跟別人訂定買賣(出售)、贈與(贈送)、使用借貸(借給別人)契約,都是無效的[2]。這時,家長對於物品仍然具有所有權,只需要主張契約無效,要求同學返還所取得的物品即可。
7歲以上、未滿20歲,限制行為能力的情況:法律行為效力未定
這個年齡層的人,根據民法的規定,是所謂的「限制行為能力人[3]」,要從事會產生法律效果(例如所有權變更、簽訂契約)的行為,必須得到法定代理人(例如父母)的同意,或者符合法律上的要件[4],才會有效。
家長若不同意這個年齡層的小孩與同學訂立買賣、使用借貸、贈與契約,則可以拒絕承認這些契約,這些契約就會無效。家長對於物品仍有所有權,可以要求同學返還所取得的物品。
這個年齡層的人,根據民法的規定,是所謂的「限制行為能力人[3]」,要從事會產生法律效果(例如所有權變更、簽訂契約)的行為,必須得到法定代理人(例如父母)的同意,或者符合法律上的要件[4],才會有效。
家長若不同意這個年齡層的小孩與同學訂立買賣、使用借貸、贈與契約,則可以拒絕承認這些契約,這些契約就會無效。家長對於物品仍有所有權,可以要求同學返還所取得的物品。
主張小孩的行為是無權處分
如果小孩用出售、贈送的方式,企圖將家長物品的所有權移轉給同學,所以將家長的所有物交給同學持有,這時家長也可以主張小孩是未經同意處分家長的財產,構成民法上的「無權處分[5]」。只要家長拒絕承認小孩把物品因為贈送或出售而交付給同學的行為,就仍然可以依法請求同學返還物品[6]。
如果小孩用出售、贈送的方式,企圖將家長物品的所有權移轉給同學,所以將家長的所有物交給同學持有,這時家長也可以主張小孩是未經同意處分家長的財產,構成民法上的「無權處分[5]」。只要家長拒絕承認小孩把物品因為贈送或出售而交付給同學的行為,就仍然可以依法請求同學返還物品[6]。
同學接受了小孩出借的東西,會有法律責任嗎?
除非可以舉證同學是刻意以詐欺的方式取得小孩帶到學校的物品或金錢,否則同學不會有任何法律責任。只是在家長要求返還所有物的時候,同學負擔返還義務。如果因為保管或使用不當而導致物品毀損,才可能另外負擔刑法毀損罪責[7],以及民法損害賠償責任[8]。
除非可以舉證同學是刻意以詐欺的方式取得小孩帶到學校的物品或金錢,否則同學不會有任何法律責任。只是在家長要求返還所有物的時候,同學負擔返還義務。如果因為保管或使用不當而導致物品毀損,才可能另外負擔刑法毀損罪責[7],以及民法損害賠償責任[8]。
延伸閱讀
陳家誼(2019),《我是限制行為能力人,可以自己決定買機車嗎?什麼是限制行為能力?》。
楊舒婷(2019),《什麼是行為能力?幾歲才有行為能力?法定代理人和監護人有什麼不同?》。
雷皓明、張學昌(2020),《未成年人可不可以簽契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