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俄羅斯跟烏克蘭的戰爭中,如果有人運用假資訊混淆視聽,造成民眾受傷或死亡,會是犯罪嗎?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6975
問答
有知道民法有應繼分與特留分的制度,去提供繼承人一定的生活保障。但如果被繼承人希望自己所有財產都不給繼承人,因此把目前所有財產都捐贈給繼承人以外的其他人或是其他組織,讓自己沒有遺產好給繼承人,是合法的嗎?此時繼承人可以主張什麼權利嗎?謝謝
問答
犯罪、犯法、違法、觸法的不同?在什麼時候該用什麼詞?
問答
目前在教育類NGO組織工作,今天於網路上發現有人使用本協會具辨識度的名次作為暑期營隊的標題宣傳。將NGO的產出用在商業模式上是有辦法追究的嗎?在名稱、介紹的文字內容、教材方面有可能會有不同程度侵害到協會權益的地方嗎?另外如果有侵害到權益,有辦法追究對方嗎?謝謝
問答
曾經有看過外籍富商撞死送報生後被判決有罪,卻潛逃出境,需要跟外國政府爭取引渡的新聞。又或者是曾經轟動一時的第一銀行盜領案,當時的車手也曾經被判刑。那麼,外國人在臺灣犯罪,要怎麼樣才會在臺灣被處罰呢?公視新聞網(2019),《林克穎酒駕撞死人潛逃確定引渡無望》,https://news.pts.org.tw/article/449926。公視新聞網(2017),《一銀盜領案安德魯3外籍嫌各判刑5年》,https://news.pts.org.tw/article/347908。
問答
有位長期關注的網友常在論壇分享他的一些日常照片,像景點、餐廳之類的(他未提地名、店名,店內照片通常也沒有拍到店名),因為我住過附近所以基本都有印象,很常會留言(留言為公開的)問他是不是某地、某店。今天突然被他說我這樣是肉搜他(我想是認為我公佈他的行蹤),不公開道歉的話就要用肉搜、個資法告我。我第一時間先道歉了,但越想越奇怪,地名、店名好像也不是能識別他的資訊,請問該網友的說法是否合理?我應該如何主張比較有利?註:因為有時留言前我會根據印象搜一下類似店家(只是店家相片,不是該網友的個資)以確認一下店名或地...
問答
買到的商品標籤上面寫的資訊,與實際情況不符合,才發現原來廠商製造了假標籤後貼上,讓我已為是新品而購買。請問對方有犯罪嗎?
問答
我和交往對象在雙方同意的情形下發生性行為,我上個月滿18歲,對方明年滿16歲,這樣有犯罪嗎?
問答
一個人或與三五好友一起創業,可以選擇獨資、合夥、有限合夥?各種組織有哪些差異?
問答
罹患失智症者的心智狀態(辨識能力)時好時壞,如果發生打人、偷竊情況,是否構成犯罪?會因為行為當時的心智狀態而有不同嗎?
問答
本國人甲在東南亞的國家中(本國領域外)設置電信詐欺的總部,夥同有數名當地人乙、丙、丁(非本國人),利用電信詐欺該處的當地人及台灣以外其他的外國人,受騙的人遍及東南亞及歐美人士,後來被當地警察所查獲。想請問本國刑法是否適用該案件?
問答
被告是精神病患者,自行停藥多年,導致病情惡化,某天因為精神疾病發作,隨機殺害路人。被告是因為自行停藥,才造成病情惡化、作出殺人的行為。被告是否要對自己的疾病、因疾病而衍生的行為負責任?
問答
外國人因為自行種植大麻(第二級毒品)刑事判決有罪確定,判決中提到沒有「驅逐出境」的必要。刑事判決應該沒有辦法拘束行政機關的決定?勞動部一定會撤銷聘僱許可並請外國人返回原國嗎?或是有什麼判斷標準呢?
問答
要跟別人聯絡的方式有很多,例如Line、FB的messenger,或者打電話,甚至傳真,那監聽可以監聽哪些內容呢?
問答
刑法38-3第2項是否有人幫我解答🥲,我看了好久看不懂
問答
看新聞的時候偶爾會看到「污點證人」這個名詞,例如之前有政治人物收賄,就有報導提到說,其中有人可以變成污點證人,還可以減刑。那為什麼會這樣呢?一樣是罪犯,為什麼有些人可以當污點證人,還可以減刑呢?
問答
網友留言「果凍連垃圾都不如」法院認定罵郭台銘判罰8000新聞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1/4883179問題1:公然侮辱罪的構成要件為何?如何以刑法評價該網友留言的行為?其刑事訴訟程序為何?問題2:公然侮辱罪最高可上訴至幾審?另依刑法第309條第1項之規定,公然侮辱罪其法律效果為處「拘役」或「9000元以下罰金」,為何能得「易服勞役」?問題3:僅影射而言,本件有無侵害憲法保障人民言論自由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