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最近有一則元配辦多個帳號,公布丈夫與小三共同出遊的照片,以及通訊軟體對話內容的新聞。雖然媒體報導未提及姓名,也有馬賽克處理,但已經引起熱烈討論,當事人的社群頁面也被找到。請問元配公布照片和對話的行為,會有侵害個人隱私的問題嗎?請問公布小三個人社群頁面截圖和網址的網友,會有侵害個人隱私的問題嗎?
問答
臉書有些人會公開發文,我單純以臉書功能,分享人家的公開貼文,然後在上面寫下自己的想法,這樣子有侵犯他人的肖像權嗎?我並沒有利用下載照片,重製照片,竄改內容及照片,言語中傷他人等問題,就是很非常單純的點下分享,輸入自己的想法,那個被我分享的人,可以告我侵害肖像權嗎?
問答
影片是某個youtuber的。在拍攝他的助理做挑戰(不只一次露面,其他影片也有),這樣他的助理算公眾人物嗎?如果不算,是不是就侵害到他的人格肖像權?
問答
我跟朋友去逛畫展,在喜歡的作品前合拍,照片看的出來是我們站在作品前面,不會讓別人誤認是作品的翻拍。如果我把照片上傳到FB跟IG,請問會有侵害作品著作權、朋友肖像權的問題嗎?如果我FB上設定摯友才能看,且不能分享,會有不同結果嗎?
問答
上課的時候老師提到了法律會優先保護善意第三人(也就是不知情的人),假使是關於房屋買賣,被侵害的房屋擁有者如果想要要回自己的房子,就只能和善意第三人協調,如果善意第三人不願還回房子,這樣屋主不是真的很倒霉嗎?保護善意第三人這個制度究竟公不公平?
問答
您好,我所處的研究單位最近在整理今年的活動成果製作成一本成果報告,成果報告主要是學術交流與推廣用,免費發送。國內有新聞媒體報導本單位獲獎的事蹟,因此我們想將該篇報導文章當作補充資料附在成果報告書裡,請問只列出出處來源是否會侵害智慧財產權?仍要向媒體取得授權較妥當?
問答
若於園遊會擺攤時,販賣以知名動畫電影公司「正版授權」之造型模具製成餅乾、吐司、蛋糕等甜點,是否涉及著作權與商標權侵害?於網路檢索的過程中亦發現相關新聞:「雞蛋糕拚有型侵權卡通模具恐挨告」,文中提及:「若模具未經代理商授權,要是認定有侵權行為,業者恐怕會挨告。」但若以原公司「自身正版授權」之模具所製成之產品,進行販賣或發放的行為是否涉及著作權法之「重製」、「散布」或涉及商標侵權爭議呢?
問答
父親於生前留下遺囑,指定連我共3人為繼承人。目前房子已辦理繼承為「公同共有」。(1)但是其他2位共有人從107年開始未經本人同意,擅自將房屋給友人堆放回收二手廢棄物、水泥工具材料…等。甚至惡意破壞共有物(房子)原貌,把屋子搞得殘破髒亂不堪。(2)而且還未告知本人同意允許,恣意將屋內設備家電變賣營利,把父母親之遺物任意丟棄毀損。(3)不僅如此共有人還惡意將房屋大門改鎖及房間反鎖,意圖阻止本人自由出入。以上行為嚴重侵害本人權益,請問要如何向法院提告?
問答
請問攝影師參考藝人擺拍的知名照片,並請素人到同一個地方擺同一個姿勢,會違反著作權法嗎?請問畫家拿著一張老照片,看著照片畫成一張素描,會侵害攝影師的著作權嗎?
問答
先謝謝各位前輩們進來看我的問題並解答我的問題歡迎討論!!{非法律諮詢}題目:A因重大侮辱被繼承人甲,甲表示A喪失繼承權;甲死前自書遺囑未宥恕A並未指定應繼分給A;爾後甲死亡,A之代位繼承人須以何理由向其他繼承人請求A之特留分?目前我的觀點1.A因喪失繼承權,故特留分之權利亦喪失,被代位繼承人亦無應繼分(特留分)得繼承2.A之代位繼承人係以固有繼承權繼承被繼承人甲之遺產,僅承襲A之應繼分,故代位繼承人得主張該自書遺囑侵害A之特留分,牴觸民法第1223條規定3.有看到一個說法是,自書遺囑剝奪A之{繼承權},牴觸民法第1223條之規定,但我想的是A...
問答
現下,各大網路論壇(如:ptt)上都有所謂的表特板(Beauty),供網路使用者分享照片。假設若在當事路人未發現時街拍之,並上傳至網路上分享。則分享者是否有侵害肖像權或其他權利呢?又,若文章底下有留言「想認識當事人」、「想找facebook」等,或甚至已經找到該當事人facebook連結,會不會也侵犯到權利呢?並,發文者為營利或非營利是否會影響法院判斷標準呢?謝謝。
問答
新聞記者沒有經過被害人同意、沒有確認糾紛事實,就上網擷取被害人FB公開的照片、貼文內容,自行剪輯作成公開新聞報導,且認識被害人的人都可以認出照片就是被害人。這樣會侵害被害人哪些權利?在民事、刑事上有責任嗎?新聞業主管機關可以作出行政處罰嗎?
問答
在社群網站(YouTube,Instagram等)上常可以看見知名流行歌曲被翻唱、改編,請問是否已經侵害原著的著作權?
問答
請問,傳line給和前任的所有共同朋友和客戶,說前任劈腿的荒唐內容,這樣會有妨礙名譽或誹謗罪嗎?或是會犯什麼罪呢?有人說如果先寫下”請勿轉發”或是”我夢見這些內容”等文字,就不會觸犯法律,是真的嗎?
問答
可是回來沒有前科我還有辦法出國嗎??之前因為被騙去做車手
問答
立委或議員質詢行政機關時,行政機關(舉例:隸屬直轄市的博物美術館)是否應考量與人民間的保密義務(博物美術館與藝術家合約條件可能保密),拒絕全部提供?或是原則不提供,例外有事證說明本案對公共造成不利益才依法提供?此時「依法提供」的法源為何呢?行政機關在議會中提出的資料均需被公開?有沒有「保密等級」之分?
問答
例如分裝麵粉、或分售品牌食品等。
問答
在網路上(網站上或遊戲內)被辱罵時若不能證明網路帳號身份與現實身份有所連結,則提告刑事上的妨害名譽即有所困難。是否可以成立在法律上的見解也不一。但若是在網路上被辱罵後,不提告刑事只提告民事上的精神賠償,那麼是否需要和刑法一樣必須能夠連結現實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