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聽說刑法領域,判斷一個人有沒有犯罪,要透過「三階層理論」。請問這三階層這是什麼?為什麼要分這三階層?
問答
刑法第59條規定:「犯罪之情狀顯可憫恕,認科以最低度刑仍嫌過重者,得酌量減輕其刑。」請問過去什麼情況下,會被認為是「顯可憫恕」?如果犯罪人是經濟弱勢、環境所逼、家有老小父母,或是犯罪後非常後悔等因素,可以算是「顯可憫恕」因此可以考慮減輕刑度嗎?過去有什麼實際例子可以參考嗎?謝謝
問答
處理法律問題,難免需要回頭看立法理由。屬於解釋法律方法中的歷史解釋。如果是最近立法或修法的法條,回去找立法院公報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是民國18年公布的民法總則,或是民國24年公布的刑法,當年的立法理由可以在哪裡找到?或是國民大會討論民國36年公布的憲法的過程紀錄,以及之後歷次增修的憲法增修條文的討論紀錄,可以在哪裡找到?希望有人可以指點一下。謝謝。
問答
脅迫、強暴在整部中華民國刑法中各出現31、32次,想知道每次出現的意思都相同嗎?
問答
新聞上偶而會看到,某某人因為刑法修法的原因,所以法官改判另外一個結果。我想知道,法官審判的時候,是一律使用當時最新的法條嗎?被告的行為,發生在修法之前,法官是不是可以使用修法前的舊法,來審理案件?
問答
如果是我國國民在國外犯刑法第122條第3項對公務員違背職務期約賄賂罪(期約賄賂我國公務員),好像是刑法第6條之犯罪,但行為人不是公務員,所以是要適用刑法第6條還是回歸刑法第7條判斷?(如果以刑法第7條判斷由於其規定要前兩條以外犯罪,好像就可以直接排除了)
問答
請教一下,在犯罪三階檢驗體系裡面,有必須是「刑法上行為」的前提,非刑法上行為例如「夢遊」、「無意識」等。但第三階的責任能力檢驗中,「精神狀態」也會有無意識的情況發生。在行為人沒有故意自陷精神障礙的情況下,如何判斷個案情況是屬於「非刑法上行為」還是19條一項的「無辨識及控制能力」之人?
問答
A在2022年10月1日殺了B,刑法第271條第1項在2023年6月1日修改為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B於2023年8月1日救治無效死亡。上述B的死亡時間,在刑法第2條第1項的適用上,有何影響?
問答
刑期十年以上,應由殷實商鋪出具保證書或命其繳納相當之保證金額。問一:殷實商鋪與申請保外受刑人須具有一定關係嗎?例如親戚或是友人。問二:命其繳納相當保證金額的金額數量是如何指定?是否有具體條文可供參考?
問答
若某老師於上課時公開學生不願公開之文件,是否因其為業務上知悉之文件且學生不願公開而構成洩漏業務上知悉他人秘密罪
問答
一、「準中止犯」的要件中,有一個「盡真摯性努力」。請問除了打電話叫救護車這種情形外,還有什麼情形是屬於行為人已盡真摯性努力的?二、如題目「甲欲殺乙,但於乙被刺傷流血後,心生悔意而不欲其死亡,但因怕被抓而打電話給朋友丙請他來現場,而於丙未到現場前甲就離開現場。此時路過的丁看到受傷倒地的乙,就急忙將乙載至醫院而保其性命。」請問甲這樣「打電話給朋友,又在朋友未到現場前就離開」的行為算「已盡真摯性努力」嗎?
問答
A在端火鍋而店內客人B此時打了噴嚏旁邊的C受驚嚇撞上了端火鍋的A火鍋全部撒在D的臉上造成D毀容如果依因果行為論目的行為論社會行為論來判斷A是否予以論罪?
問答
例1:今甲持槍脅迫乙,若不殺丙則將射殺乙,若乙自殺,甲應如何論罪?若乙真如甲所說殺丙,乙丙又該如何論罪?例2:甲乙為兩婦女,其中乙夫去世。然而甲知乙在結婚之後有一外遇對象丙,便脅迫乙自殺,否則要將乙有外遇一事公諸於世。結果乙為守貞節而持槍自殺,則甲應如何論罪
問答
請問如果購買A品牌的葉黃素,剛好有滿千元「額外贈送」一包B群的優惠活動,該贈品之B群並「未標示贈品不得轉售」的字樣,那麼是否可以自行將「贈品之B群」,放到網路上再轉售給其他人呢?該行為是否會觸犯「商標法第36條第2項」?
問答
想請問若甲之養子乙殺害其本生父母,是否可以構成殺害直系血親尊親罪
問答
前提:家人覺得鄰居於晚上約21:50的時間在他的一樓陽台抽煙或噪音太大而影響就寢。提問:如果我從二樓陽台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一樓陽台的鄰居在抽煙或從事其他活動,而二樓往一樓這之間沒有任何屏障或遮蔽物,在這樣的條件下,我用手機拍照或錄影是否會構成違法?